正山小种红茶与烟小种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正山小种 | 评论:0人 | 浏览:
小种:特制正山小种红茶(手工制作)外形条索肥实,泡水后汤色红浓,色泽乌润。香气高长带松烟香,滋味醇厚,带有桂圆汤味,具有提神,消暑,美容,抗癌等作用,同时它对水质要求也不高,适应性强,无论何时何地冲泡,味道不减。
烟正山小种:烟正山小种红茶色泽要比正山小种红茶更黑而润。国内市场较少,具有明显的松烟香,又比正山小种红茶重实,为西方口味。口味重,如加入牛奶,利用牛奶遇热水变腥的特点中和LAPSANG浓重的松烟香,再加入方糖,其汤色与滋味就如咖啡,所以有中式咖啡的美誉。本文由武夷山茶叶信息网(www.513wys)整理收集-转载请注明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歌缭绕香飘万家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正山小种 | 评论:0人 | 浏览: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歌缭绕香飘万家
28日,由福建安溪铁观音集团斥资千万开展“安溪铁观音香飘千家万户”文化宣传活动的重头戏--《凤山茶歌》大型音乐剧开机仪式在福建安溪隆重举行。
《凤山茶歌》音乐电视由著名导演朱克嘉执导。该片的歌曲由创作了《为了谁》等脍炙人口作品的著名作曲家孟庆云编曲,原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主任邹友开填词,并由中央电视台专业摄制组进行拍摄,而著名影星张铁林、中国民歌四小旦张燕将出演剧中的男女主角。
《凤山茶歌》音乐电视的导演朱克嘉表示,该剧将再现1952年安溪铁观音茶厂成立的情形,他将努力将这一音乐电视拍成大江南北广为流传的音乐电视佳作。而著名作曲家孟庆云更是用一句话“凤山铁观音就在我的心里,就在我的梦里”来表达他的心情感受。开机仪式现场还播放了由张燕演唱的《凤山茶歌》片段,悠扬动听的歌声飘扬在仪式现场,引来阵阵掌声。
正山小种红茶与外山小种红茶的区别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正山小种 | 评论:0人 | 浏览:
小种红茶分为正山小种红茶和外山小种红茶两种,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是自家人和外家人的区别,那除了名字上的差别,正山小种红茶与外山小种红茶的区别还有哪些 正山小种红茶与外山小种红茶的区别还有哪些?正山小种基本是手工制作,条索肥实,泡水后汤色红浓,色泽乌润。香气高长,带松烟香,滋味醇厚,带有桂圆汤味,具有提神,消暑,美容,抗癌等作用,对泡茶的水质要求不高,适应性强,不管在哪里泡,味道不减。
正山小种红茶与外山小种红茶的区别还有哪些?外山小种也称“烟小种”,茶叶的整体品质比正山小种差,色泽比正山小种黑润,颜色更加深一些,松烟味明显,比较适合西方的浓重口味。在国外一般会加糖、加奶饮用,牛奶遇热水变腥的特点和浓重的松烟香中和,再加入方糖,汤色与滋味跟咖啡差不多,也有人称它为中式咖啡。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标志碑落成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正山小种 | 评论:0人 | 浏览:
938188.com茶叶网讯:近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标志碑在中国茶博汇会展中心落成。2014年5月29日,农业部公布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并于2014年6月12日在北京举办发布会,授予我县“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牌匾。千百年来,安溪茶农在长期实践中,发明出“三大阶段十道工序”的传统制茶技艺,被茶业界誉为“最高超、最精湛、最独特的制茶技艺”。这一技艺已于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公布后,我县按照农业部通知要求在县内主要节点选址设立永久性标志碑,由安溪茶校退休教师林瑞温设计,茶博汇投资有限公司代建、代管。
正山小种红茶与外山小种红茶的区分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正山小种 | 评论:0人 | 浏览:
小种红茶是福建省的特产,有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之分,正山小种红茶产于武夷山市星或者说桐木关一带,也称"桐水关小种或"星村小种"。
正山小种产区地处武夷山脉。武夷山脉的主峰位于武夷山市西北28公里的黄岗山,海拔2158米,号称“华东屋脊”。正山小种的发源地和主产区——“桐木”山乡,位于重峦叠嶂的武夷山脉的之中,年平均气温为零下8-10度,昼夜温差为6-10度,全年霜期为90-100天。肥袄的土地,较短的日照,充沛的雨量,加上几百年来群众培育适宜当地生长的茶树有性群体,正山小种便有了得天独厚的鲜叶原料,也使芽叶具有了特殊的持嫩性。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正山小种 | 评论:0人 | 浏览:
安溪拥有适宜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素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美誉,在1985年认定的全国首批30个茶树良种中,安溪特产的就有6个,分别是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梅占和大叶乌龙。历史上安溪茶师傅大量到闽北、广东、台湾等地种茶、制茶,传播制茶技艺,高峰时期曾达数千人,其中相当部分在当地落户定居,知名的台湾包种茶和木栅铁观音都是安溪人创制的。 据《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产茶始于唐末,兴于明清,盛于当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有“龙凤名区”、“闽南茶都”之美誉。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来,历届安溪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茶业富民”战略,以质量为依托、以质量为核心、以产业链的延伸为目标,推动茶产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承世代耕天地人新叶嫩茂四季沁品领华夏九洲颂尝农家苑铁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