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月明,岩茶人生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武夷岩茶 | 评论:0人 | 浏览:

  0姚月明的人生轨迹,品闻着那不时散发出的浓郁茶香,姚月明几乎成了武夷岩茶的代名词,姚月明艰辛的岩茶人生,让闻者倾心,听者动容。记武夷岩茶科研带头人姚月明本文由佳缘茶叶铁观音原创,转摘请注明出处。一本文由佳缘茶叶铁观音原创,转摘请注明出处。名山出名茶。武夷山灵秀山川孕育出的武夷岩茶,品质优异,驰名中外。武夷岩茶是世界四大茶类中的中小叶种茶树之代表,又是乌龙茶类之始祖,位居中国十大名茶之前茅,备受世人之青睐。72岁高龄的姚月明老人把他一生中的50多年时光交给了岩茶,并成为武夷岩茶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关键人物。姚月明,1932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53年,年仅21岁的姚月明毕业于安徽大学茶叶专业,被分配到当时全国三大茶叶试验场之一的崇安茶叶试验场任试验组长,成为该茶场第一个科班出身的茶叶专业大学生,挑起了武夷岩茶科研带头人的担子。上个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不久,由于历经长期的战乱与动荡,曾经辉煌一时的武夷山茶业处在历史低谷期。当时崇安全县茶叶产量不到1000担,仅是现今武夷岩茶产量的1/10左右。年轻的姚月明一到武夷山,便投入到茶场的恢复性建设和栽培制作的科研实践中去。姚月明负责规划勘察设计了中国第一个有着4000余亩茶园的机械化茶场――崇安茶场。同时,姚月明还负责武夷岩茶的粗制加工和新品种培育,以及武夷名枞、武夷土壤、武夷耕作法、茶叶病虫害四个专题的调查。为搞好调查,姚月明与教授、茶师带着水壶,背着馒头,手拿罗盘针,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走,将每片茶园的地理位置、生长环境、品种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记录。饿了就啃啃馒头,夜里走到哪儿睡到哪儿。不知跑了多少山头,也不知在山上睡了多少个晚上,终于他写出了第一篇论文《论武夷耕作法》,该文后来还成为中等专科学校的教材。几十年来,姚月明的科研成果可谓硕果累累,上世纪60至80年代,经他一手攻关的烘青绿茶被定名为崇安茶场高级莲心,作为当时国家的主要外交礼茶,武夷水仙被评为农业部部优产品。他先后进行武夷名枞、武夷茶区病虫害调查及武夷岩茶耕作法等多项专项调查。1958年,他设计使用了福建省第一条萎凋槽和四锅联炒式杀青机,1959年设计了乌龙茶专用第一台;双列联动摇青机。1983年前后,作为当时最大龙头企业的崇安茶场陷入困境,企业负下200多万元的巨债,当时的崇安县领导找到姚月明,让他出任场长,带领企业脱困。1984年初,姚月明受命于危难。他带领销售人员北上东三省、上海、南京,南下广州、厦门等地,把库存4000多袋茶销售一空,茶场终于起死回生,扭亏为盈,场里经营开始好转。之后,姚月明又用了两年时间,还清270多万元的旧债,并盖了价值200多万元的厂房。1987年,企业经营走上正轨,姚月明按约辞去场长职务,又回到他的书斋去搞科研了。本文由佳缘茶叶铁观音原创,转摘请注明出处。二本文由佳缘茶叶铁观音原创,转摘请注明出处。武夷山这一方茶叶的圣地,吸引了大批茶叶界的专家学人。几乎全国所有茶叶权威都在此呆过。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就在武夷呆过10年之久。吴先生去世后,全国茶叶界三大权威――制茶权威陈椽教授、栽培专家庄晚芳教授、茶叶化学专家王泽农教授也都先后在武夷长住过。这三人都是姚月明的导师。自从姚月明来到武夷山,便无可救药地痴迷上了这方山水和山水中的茶叶。在安徽大学时,姚月明是陈椽教授的得意弟子。毕业时,陈教授建议月明留校任教,年轻的姚月明认为,要认识茶,就得到它生长的地方去。于是姚月明被分配到了崇安茶场。三年之后,陈老先生来到茶场,邀请高足回校任教。武夷岩茶丰富的品种、独特的品质令姚月明着迷不已,哪里肯轻易离开。陈老无奈让步:再给你7年时间。7年之后,陈椽老先生如期而至,没想到他又失望了。姚月明的投入和努力并没有白费,他对武夷岩茶在海内外声名的传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1961年5月,陈椽教授叫不回弟子,只好采取折中的办法,安排姚月明到安徽农大给他茶叶系1-4年级400多名学生汇报10年来的科研成果。几场报告下来,这个系掀起了武夷岩茶热,3个毕业班的100多名学生都要求毕业论文写武夷岩茶,姚月明成了这100多名学生的论文指导老师,一时竟无法脱身。1961年,中国农科院在杭州召开年会,会上给了姚月明3个课题,一是武夷岩茶基础理论研究;二是武夷岩茶初制机械化研究;三是武夷岩茶新工艺研究。并给了13万元的经费和15年时间,由安徽农大、浙江农大和福建省茶叶研究所配合姚月明完成这个课题。之后几年,每年到茶场协助研究和实习的大学生都有二三百号人,崇安茶场一时间在全国茶叶界盛极一时,而武夷岩茶也随之声名远播。三姚月明对大红袍的培育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了。1953年至1955年,姚月明随叶鸣高和陈书省两位老茶叶专家在武夷山进行武夷名枞调查。这期间,姚月明从大红袍母本上剪了几根长穗,扦插在实验场办公室后面,并且已经存活两棵。1958年这里建机场,这两棵珍贵茶苗不幸被拔除。文革时期,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迫离开茶叶实验室,下放到茶场农业区内种水稻。但姚月明仍偷偷利用业余时间培育大红袍,培育出来后沿用吴觉农先生当初的命名;北斗一号。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红袍开始供应外贸,但数量微乎其微。随着科学技术的日臻成熟,无性繁殖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今,武夷山许多茶农都种植了大红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几十亩。但是,由于姚老与大红袍这种异乎寻常的关系,由他亲手监制的大红袍还是要比其他的大红袍贵上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姚老每年签名制作的大红袍也仅20来斤,成为各地茶商争相竞购的奇货。5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如今,安贫乐道的姚老与老伴居住在武夷山市府大院的一套两居室的蜗居内。他依旧每天都很繁忙,特别是每年的3-7月,采茶制茶期间,他每天都巡走在茶园和工厂之间,无偿为茶农提供技术指导。姚月明,这位武夷岩茶的泰斗,一生与武夷岩茶结下了;生死情缘。无论是在事业鼎盛时期,还是隐归阶段,他都执着地进行武夷岩茶研究,在武夷山这个山沟沟里一呆就是50余年,其精神、其情愫令世界茶人为之敬佩。年深月久的濡染,武夷岩茶的悠长的韵味已深深地融入到姚老的身体和灵魂,甘泽而乏馥郁,香久益清、味久益醇,久藏不坏

武夷最早的名丛_铁罗汉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武夷岩茶 | 评论:0人 | 浏览:

  铁罗汉,少林寺武僧即视感,其实也是一种茶叶的名称,哪里的茶?武夷山的。

铁罗汉原产于慧苑岩之内,说是茶树生长于两边悬崖的峡谷地带,有铮铮铁骨的风范,才取的这个名字。早在宋朝时就有铁罗汉名,但至今虽有扩种,但面积相当有限。铁罗汉产于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武夷山峭岩谷日光短,中午岩石遮挡日光,沟谷涓涓流水,云雾弥漫四季弥漫,正如清朝著名诗人沈涵赋诗赞:“香含玉女峰头露,润带珠箫洞口云”,《闽产录异》记述:“别有松际,色浅香淡,别有一番风味在里头……铁罗汉、坠柳条,皆宋树,又仅一株,年产少许”。

武夷斗茶古今谈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武夷岩茶 | 评论:0人 | 浏览:

  “斗茶”到底起源于何时何地?目前还没有定说。最能证明的是大名鼎鼎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那首《和章岷从事》,此系中国茶文化史上出名的诗篇。它把建州采茶的时节和情景、斗茶的目的、使用器具、上品的香气和滋味、观看者的神情、胜败者的形态等等,描绘刻画精致入微。该诗不愧为中华茶文化瑰宝,也是闽北茶史的荣耀。

“斗茶”,在古代还有个更雅的名字,叫“茗戏”。其到底“斗”什么、“战”什么?在古代其宗旨有二:一是挑选贡品,二是文人游艺。选贡品重在茶质和外型的精美程度。因此先后在福建任转运使的丁谓、蔡襄就别出心裁,各出花样:丁谓把团茶改为饼茶,每斤8饼;蔡襄则将一斤制成20饼,自然更为小巧玲珑。对这种劳命伤财的行径,稍后的大诗人苏轼极为不满,赋诗讥之“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表露出诗人体惜民间疾苦的情怀。

武夷文人茶_画家茶人的得意之作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武夷岩茶 | 评论:0人 | 浏览:

    在这个时代,一心坚持做好茶的人都值得敬佩,武夷山就有这样一位画家,凭借自己对茶的喜爱,给自己画出了好茶——武夷文人茶。

  在武夷山市国家旅游度假区有一两万个茶馆和茶叶商铺,其中有一家与众不同的茶馆,叫做“正山村”。28日,在“正山村”茶馆,我们见到了馆主胡必成,一见面,他便高兴地带我们参观他的展画厅,二层的展画厅挂的都是胡必成自己的画作,这位大山里走出来的山水画家秉承中国传统文人嗜茶、爱茶的秉性,把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和武夷茶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武夷文人茶。

武夷摩崖石刻中的岩茶佳话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武夷岩茶 | 评论:0人 | 浏览:

  ;茶洞武夷岩茶的发源地。传说古时山中有一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老人,名;半仙,一日上崖采药不幸跌下山脚。昏迷中有仙人以茶叶喂之,并赠茶树几株。半仙醒后,伤势即消,精神清爽。;半仙见此处有天游、仙游、隐屏、接笋诸座高峰回绕,自成一方天地,山泉汨汨润土,少阳多阴,便把茶树种下,果然茶树茂盛,品质极佳。有心者便在此石壁镌;茶洞二字。由于岁月厮摩,年代及勒者已无法辨考。

     ;晚甘候武夷岩茶最早的雅名。武夷岩茶传说于汉,见载于唐。唐文宗大中乙亥(855年)进士,曾任职方员外郎、上柱国等职的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将产于;丹山碧水之乡的武夷茶拟人化为;晚甘候,意为晚节高尚完美的公候。后人将;晚甘候三字镌于武夷九龙窠之岩壁。可惜其为草体。因此有人误念为;晚甘居,也算是平添小趣。

武夷岩韵文学“对武夷岩茶生产的描绘”(4)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武夷岩茶 | 评论:0人 | 浏览:

  7摘

武夷岩茶的采摘很有讲究:采摘开始之日谓之;开山,时间多在立夏前二三日。采摘时间要恰到好处:春茶一般在谷雨后立夏前开采,夏茶在夏至前,秋茶在立秋后。采摘嫩度对岩茶质量影响颇大:采摘过嫩,无法满足焙制技术的要求,成茶香气偏低,味较苦涩;采摘太老则味淡香粗,成茶正品率低。采摘后的运送中要保持鲜叶的新鲜,特别是要保持原有鲜叶的完整性,尽量避免折断、破伤、散叶、热变等不利于保持品质的现象发生。采择最上者曰斗品,曰小芽,如雀舌、谷粒、鹰爪,其次为拣芽,一芽一叶,号一枪一旗;再次为紫芽,一芽二叶,号一枪二旗;余斯为下。赵佶《大观茶论》;采择记:;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记:;凡茶芽数品,最上曰小芽,如雀舌鹰爪,以其劲直纤锐,故号茶芽。次曰拣芽,乃一芽带一叶者,号一枪一旗。次曰紫芽,乃一芽带两叶者,号一枪两旗,其带三叶四叶,皆渐老矣。宋周绛《补茶经》言;茶芽只作早茶,驰奉万乘尝之可矣。如一枪一旗,可谓奇茶也。一枪一旗的拣芽虽贵重,可谓奇茶,但比之供万乘天子以尝的斗品、芽茶,又为下矣。建安茶贵;英武之精的斗品、芽茶,故苏轼谓;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叶嘉传》)采造贡茶,地方官须亲自督办。北宋闽人蔡襄的《北苑十咏•采茶》一诗,生动地展现了采茶女子采茶的劳动场面:;春衫逐红旗,散入青林下。阴崖喜先至,新苗渐盈把。竟携筠笼归,更带山云写。全诗生动地描绘了采茶的场面,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茶农们的生存状态。这里的红旗是采摘贡茶时督办官员举行开采仪式的仪仗,可见贡茶是不可以随意采摘的,开采之前必须有一个专门的开采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