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屏山乡荣获中国最美茶乡称号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茶叶知识 | 评论:0人 | 浏览:
近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网茶叶频道联合授予大田县屏山乡为“中国最美茶乡”荣誉称号。此次参选范围覆盖全国,55个茶乡参与此次最美茶乡评选,是有史以来最全面的中国最美茶乡评选。近年来屏山乡大力发展高山茶养生游,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高山茶产业。深入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借鉴推广台湾“产销班”模式,依托大方广公司、东方美人茶叶专业合作社等平台,大力推广东方美人茶、伽马茶、高山红等制茶工艺,不断丰富茶类品种。同时加快茶产业换档升级,从一产“接二连三”,引导茶农变成游农,开发茶包装、茶食品、茶用品、伴手礼等乡村旅游衍生品。大家在喝茶的时候都没少听到“闻香”这个词,闻香是指利用嗅觉去感受某款茶,通过香气来判断该款茶,在一些茶道表演中甚至会备有专门的闻香杯。那么我们喝茶为什么要闻香呢 对于一款茶品质好坏的判定,应包括干茶、内质、叶底等方面,其中内质又以汤色、香气和滋味三大方向为主,既然香气如此重要,“闻香”自然也要严阵以待了。虽然都是靠鼻子去闻,可是茶汤、公道杯和叶底闻起来往往是不一样的,而且热嗅、温嗅、冷嗅也大有不同。
温杯烫盏过后,开始冲泡,出汤之后从公道杯闻香气,此时从茶汤飘散出来的香气还夹着沸腾的水蒸气,是为“热嗅”。茶香气的高扬或者低沉,在这个时候已经高下立见,不过这时嗅到鼻腔的主要是一股热气,我们只能简单判断这款茶是否带有杂味、异味,也就是判断茶香是否纯正。古代沏茶方法_古代怎么沏茶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茶叶知识 | 评论:0人 | 浏览:
饮茶起源于中国,茶更是中国的精髓,所以沏茶在中国是非常讲究方法,在当今生活中无人不会沏茶,当时如果追溯回古代又是怎么沏茶的呢?现在938188.com茶叶网小编就古代茶文化知识来了解古代沏茶方法,看看他们是怎么沏茶的。
古代沏茶方法1、在点茶时先用瓶煎水,对候汤要求与唐朝是一样的;2、后将研细茶末放入茶盏和少许沸水,先调成膏,再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3、再注入瓶中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以粘稠为度;4、接着就是点茶,通常用的是执壶往茶盏点水;5、点水时要有节制,落水点要准并且不能破坏茶面,还要将另一只手用茶筅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水和击拂是同时进行的;传统名茶碣滩茶_碣滩茶有什么特点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茶叶知识 | 评论:0人 | 浏览:
碣滩茶,得名于唐,明清时代称它为“辰州碣滩茶”。1972年,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来华访问,曾向周恩来总理夸赞碣滩茶,并称之为“中日友好之茶”。古时的碣滩茶茶园坐落在湖南省西部古属辰州府的沅陵县北溶乡境内,南临千里沅水,北依武陵山峦。沅陵县东临洞庭湖平原,西枕武陵群山,素有“湘西门户”之称,山高林茂,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滔滔沅水数百滩,其中以清浪滩最有名,逆清浪滩而上十公里有一山名碣滩山。碣滩山巍峨壮观,驼峰突兀,湍急的沅水在清浪滩头激起层层浪花,被江风雾化,飘然缭绕,使碣滩山终年笼罩在云雾之中。高山雾雨出好茶,这里出产碣滩、官庄、二酉清、齐眉锋等数十种名茶,其中碣滩茶最负盛名。
为何茶叶要分红茶和绿茶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茶叶知识 | 评论:0人 | 浏览: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茶树的栽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有人可能要问了,茶叶既然全部都是绿色的,为什么还要分红茶与绿茶呢 世界上最早的红茶由中国福建武夷山茶区的茶农发明。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类,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发酵时,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在酶的促进下发生氧化作用,使绿色的茶坯产生红变。发酵过后的茶叶,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由于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红茶因此而得名。
茶马古道在云南境内约两千公里,几乎贯穿整个云南省,完全靠马帮一步一步行走,因不少路段十分艰险,单程一趟也需要三四个月,古道之难行可想而知。
大理地处滇西中部,自古以来都是滇西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也是滇西、滇南的茶地集散地,早在唐代的南诏国,西双版纳、思茅的茶叶就已运销大理。自清末民国初起,下关一跃成为西南最大的茶叶交易集散地和生产加工地,云南主产茶区(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等地)的茶叶被子源源不断地运往下关加工销售。据谭方之《滇茶藏销》统计,滇茶入藏一年至少一万担:“滇茶为藏人所好,以积沿成习,故每年于冬春两季,藏族古宗商人,跋涉河山,露宿旷野,为滇茶不远万里而来。是以紧茶一物,不公为一种商品,可称滇藏间经济上之重要联系,抑且涉有政治联系意义。概藏人之对于茶也,非如内地之为一种嗜品或为逸兴物,而为日常生活所必需。自拉萨而阿墩子,以至滇西北丽江转思海,越丛山,过万水,历数月络绎不断于途中者,即此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