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大红袍“茶中之王”名称的由来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大红袍 | 评论:0人 | 浏览: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他被下山化缘的永乐禅寺老方丈看见,连忙叫来两个和尚把他抬回寺中,老方丈见秀才脸色苍白,体瘦腹涨,便从一个精致的小锡罐里抓出一撮茶叶,放在碗里用滚水泡开,送到秀才面前说:"你喝下去吧,病就会好的。"

秀才见那茶叶在碗中慢慢舒张开来,露出绿叶红镶边,染得水色黄中带红,如琥珀一样光亮,清澈见底,芬芳飘溢,并有一股桂花的清香味沁入心肺。他啜了几口,觉得那茶味涩中带甘,继而口中生津,香气回肠,肚中咕咕发响,腹涨渐渐消退,精神也随之爽快起来。秀才在庙里休息了几天,身体渐渐恢复如常。那日,秀才找到老方丈,向他辞行说:"连日来承蒙老法师相救,倘若小生今科得中,定返此地谢恩,修整庙宇,重塑金身!"

大红袍之父陈德华:武夷茶靠品质说话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大红袍 | 评论:0人 | 浏览:

  3E中国普洱茶网讯:7月13日,大红袍之父陈德华老先生亲临金宗北斗厦门营运中心开业现场,现场展示岩茶茶艺,并与来宾分享岩茶故事。

  首个成功研制大红袍商品茶

  无论是茶叶业内还是在民间,陈德华都被尊称为大红袍之父。很多人都说,没有陈德华,就没有现在的大红袍。他从事武夷岩茶名枞品种的研究长达40余年,在大红袍的剪枝繁育和制作技艺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评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代表性传承人。

  陈德华和大红袍的不解之缘,是从1964年开始的。当时,福建省茶叶研究所派人到武夷山,剪一点大红袍母树的枝条,在武夷山茶科所工作的陈德华接待了对方。1985年,福建茶叶研究所成立40周年庆典,邀请陈德华参加。当时陈德华已经回到镇政府上班,以茶科所老所长的身份参加庆典。那时候,武夷山御茶园里面有100多种名枞,就是没有大红袍。虽然已经离开茶叶研究所,但陈德华还是趁机向福建茶科所要了5棵茶苗,种在了御茶园的名枞观察园。如今,武夷山不管是有多少亩大红袍,都是从这5棵茶苗发展起来的。

武夷山大红袍“巨头”宝龙旗舰店开业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大红袍 | 评论:0人 | 浏览:

  武夷山大红袍“巨头”宝龙旗舰店开业

  6月5日,来自武夷山的大红袍“巨头”--“天袍尊饮”福州宝龙旗舰店正式开业。当天,十多辆保时捷前来为此次开业捧场。

  据了解,天袍茶业是一家集茶叶种植、生产、销售及茶文化推广为一体的现代化茶企,旗下的武夷山市岩茶厂是武夷山市创办最早的岩茶厂之一,拥有盛产极品正岩茶“三坑两涧”在内的茶园1600多亩。天袍茶业主打中高端市场的“曦瓜”大红袍,走俏大江南北,品牌店遍布全国各地。

  天袍尊饮一直致力于传播宫廷茶文化,走“宫廷茶文化传播+茶叶销售”的独特营销模式,将宫廷文化与儒释道思想的内涵切实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天袍茶人秉承着武夷先民坚毅、正直的开拓精神,延续千年茶叶工艺,立志将“天袍尊饮”打造成为“中国第一皇家茶品牌”。

大红袍之父亲创“金宗北斗”岩茶登陆鹭城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大红袍 | 评论:0人 | 浏览:

  普洱茶网讯:昨日,金宗北斗岩茶正式登鹭,金宗北斗由大红袍之父陈德华老先生亲创,对整个行业都产生了不小的震动,陈德华在厦门分享了他的岩茶故事。

  所有大红袍

  都源自5棵茶苗

  陈德华被业界尊为大红袍之父,他还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代表性传承人。

  他和大红袍的不解之缘,是从1964年开始的。当时,福建省茶叶研究所派人到武夷山,剪一点大红袍母树的枝条,在武夷山茶科所工作的陈德华接待了对方。1985年,陈德华从省茶研所要到了5棵茶苗,带回武夷山种植。

武夷山大红袍_的故事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大红袍 | 评论:0人 | 浏览:

  武夷大红袍,是中国名茶中的奇葩,有"茶中状元"之称。它是武夷岩茶中的王者,堪称国宝。

大红袍名称的来历: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大红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并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

大红袍之父“陈德华”谈大红袍的前世今生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大红袍 | 评论:0人 | 浏览:

  3E无论是茶叶业内还是在民间,陈德华都被尊称为大红袍之父。很多人都说,没有陈德华,就没有现在的大红袍,因此,他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他从事武夷岩茶名从品种的研究长达40余年,尤其是对大红袍的剪枝繁育和制作技艺做出了巨大贡献,并被评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代表性传承人。

  记者在武夷山第六届海峡两岸茶博会期间,专访大红袍专家陈德华,了解大红袍的前世与今生。

  结缘大红袍

  1963年,陈德华从福安农校毕业,分配到武夷山茶科所工作。1964年春,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培育室两个人带着单位介绍信,到武夷山捡去大红袍母树的枝苗。有一个是我的同学,我们先到政府办办手续,又带他到大红袍管理单位批手续,批准以后去剪枝。当时,我想跟他去要几个枝苗,但被拒绝了,1964年我错过一个机会。陈德华说。为此陈德华感到非常遗憾。1949年到1985年,从来没有哪个部门或者哪个人想到把大红袍母树上剪下枝条。1979年,福建省委托,专门拨付两万五千元资金,挖掘、整理武夷山名从,这个时候,也没有人想起把大红袍剪下来。1982年,御茶园整理完没有大红袍,当时并不在意,还是没有人想起。那段时间,陈德华最主要的工作是整理武夷岩茶名丛和单丛。唐宋以来,武夷山的茶树品种很多,有名丛、单丛、花名之分。但大部分只见于历史记载或是茶人的记忆当中。武夷山到底有多少种茶?这些茶的品质味道如何?谁也说不清楚。这时候,陈德华动了心思,要整理武夷山的茶类。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在省科委、县有关部门及天心村和各个自然村的大力支持下,陈德华组织带领茶科所的人员走村入户,对武夷山名丛、单丛进行全面的普查、挖掘、征集、整理、保护。他们踏遍了武夷山的每一寸土地,问遍了武夷岩茶产地的所有茶厂、茶农,尤其着重访问那些上了年纪一肚子都是茶典故茶知识的老茶农、老茶僧。他们还访遍了武夷山每一座产茶的山峰、山石,对每一株陌生的茶树都详细地记录和考察,并委托茶农直接育苗。这次对名丛、单丛的普查保护工作涉及面之广、参与人数之多、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从留穗到育苗,前后共经历了两次,征集了216个名(单)丛,由于场地有限,最后只选育了165个品种。这次普查对于武夷岩茶今后的产业化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