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工夫茶形态特征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坦洋工夫茶 | 评论:0人 | 浏览:

  明洪武四年(1371年),当地茶农从野生丛林中发现一株神异的古茶树,遂将母本原株移到家园,经悉心培育分离选育出有性群体小叶种。

该茶树为灌木型,树高2米左右,树势半披张,分枝适中较密,枝条细小;叶中型,为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叶呈水平着生,叶平均长8.8厘米,宽为3.5厘米,叶面多隆起,叶色绿或淡绿,有少数呈紫红色,芽叶茸毛稀少,多数属于中叶类,一般大叶类占30%,中叶类占60%,小叶类占10%左右;花型尚大,花萼5片,花瓣6-9瓣,柱头多数为三分叉,雌蕊高于雄蕊,子房较大;育芽能力较强,芽头密度大。

坦洋工夫茶叶生产基地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坦洋工夫茶 | 评论:0人 | 浏览:

  洋茶园基地位于福安海拔600米以上,终年云雾缭绕的天湖山麓,总面积一万亩。新坦洋利用这得天独厚的野生菜茶资源,于1996年投巨资进行改造整合,建设生态无公害茶园一万亩。

而今,天湖山麓呈现一幅绝妙的生态共生图:茶园隐匿于森林中,常绿阔叶林与灌木丛交错,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晨风夕露,云雾缭绕,溪流其间。同时,天湖山的土壤大部分是经丹霞岩风化形成的烂石,具有丰富的矿物质供茶树吸收,这里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山峦重叠,林木繁多,培育出的茶树所含矿物质微量元素丰富。新坦洋有机茶基地位于福安市天湖山麓,年产有机茶3.0吨,是福安市有机茶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大的茶园。茶园大多数分布在1000米以上的高山上,远离城市,没有大气污染,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新坦洋有机茶优良的品质。

坦洋工夫茶叶有保质期吗?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坦洋工夫茶 | 评论:0人 | 浏览:

  保质期是贮存茶叶时间的限制性条件。但对于坦洋工夫红茶,茶叶的保质期并不是一段时间的死期,而是贮存坦洋工夫的方法是否正确决定了坦洋工夫的保质期多久。

保存坦洋工夫的三个要点1.茶叶最好放在茶叶罐里,移至阴暗、干爽的地方保存。2.开封后的茶叶最好尽快喝完,不然味道和香味会流失殆尽。3.不同茶叶不宜混合饮用,以免不能欣赏到该种茶的原味。以正确的方式贮存坦洋工夫,能够提神坦洋红茶的保质期,延长茶叶保险时间。遵循以上三个要点,可以做到增加茶叶保质期的时间。

坦洋工夫茶历史_坦洋工夫以前是怎么样的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坦洋工夫茶 | 评论:0人 | 浏览:

  坦洋工夫红茶是福建省三大工夫红茶之一,产区分布很广,以福安市坦洋村为中心遍及福安、柘荣、寿宁、周宁、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福安的产茶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可追溯至晋隋两朝时期,到了唐代已有“比屋皆饮”之习俗。入宋又盛行“斗茶”,出现了“茶马交易”、“茶马互市”方式,以后历经元、明、清,茶叶生产进一步得到发展,并开始对外贸易。

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工夫”红茶在社口坦洋村试制成功,大批商贾慕名而来,一时声名远扬,驰名中外。1915年与贵州“茅台酒”同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近年来,政府强力打造“坦洋工夫”品牌,11种以百年老字号“坦洋工夫”为统一品牌的茶叶包装将亮相,2006年坦洋功夫被列为“中华名人特供茶”,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坦洋工夫茶产地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坦洋工夫茶 | 评论:0人 | 浏览:

  福安“坦洋工夫”茶原产地,位于北纬26°41′—27°24′与东经119°23′—119°52′之间,处于闽东野生茶树分布地带。福安社口坦洋村是福安市四大古民居之首,虽不见当日商贾林立,但进入其“下街”顿可感受到其曾辉煌。行程:从福安市区到那大约为40分钟,可自驾车,可坐去晓阳交通车,到坦洋下即可,景点就在路边,深入房屋感受沧海之变。一入村头即是廊桥一,因白蚁82年时就重修座改为石砌,牢固了,但感觉不好了可惜,过来点就是鲤鱼溪了,再往前走就可从小巷入口进入古民居,(位于下街)多走走各个房屋里看看,多问问,自然好处多多。去过不少古民居,这里的感觉中最棒的。没有一点人工的痕迹。

坦洋工夫茶_茶种培育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坦洋工夫茶 | 评论:0人 | 浏览: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仔细琢磨下,这句话的前提应该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养”。自从坦洋先辈培植出“菜茶”以来,这里的人们便一代代精心呵护这一优良茶种,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地积累肥、剪、采、养、保等经验。按栽植地不同而分为园茶和山茶,均能注重茶园水土保持管理。播种一般在寒露至霜降间,茶籽呈褐色即行采收,茶籽有秋播、春播之分,并分直播与先育苗而后定植两种,还有用分根法与压条法繁殖茶树。

坦洋人将自己朴拙纯厚倾注于茶林,梯次层叠的茶林已经与茶乡人的血脉、魂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坦洋菜茶”不仅在坦洋这片土地深深地扎下了根,而且还向外地传播茶种。建国以来,大量的茶籽陆续向四川、湖北、湖南、江苏、贵州、云南等地茶区推广种植。1962-1965年茶籽输送到马里、肯尼亚等国家试种,获得较大面积的栽培和扩大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