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骨茶有什么特点_暧昧的肉骨茶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茶叶知识 | 评论:0人 | 浏览:

  在男女关系上,死去活来是爱,若即若离为暧昧。流行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特色美食肉骨茶,无论是起源还是名称都有很多纠缠不清的暧昧话题。

先说起源。肉骨茶一说起源于新加坡,一说起源于马来西亚;一说由潮州人始创,一说由福建人始创,而实际上还真的分成潮州和福建两种风味流派。大体来说,新加坡的肉骨茶可归宗为潮州派,特点是用淡色生抽调味,颜色较浅,汤料胡椒含量较多;而马来西亚的肉骨茶主要是福建派,汤中因为加入较多黑酱油而颜色深黑,并且药材的味道也更加浓重。有一个与潮州有关的起源传说是这样:早年有位潮藉男子到南洋谋生,临行妻子塞给一些药材卤料以便丈夫到异国他乡也能煮出家乡的味道。然而时间一久,这男子便犯了旧时很多过番男人常犯的错误,又娶了当地一位番女为妻。还好番女也疼爱丈夫,经常用潮州卤料加上当地的香料炖煮肉骨汤给丈夫吃。男子越吃精神越旺盛,家庭事业两不误,里里外外一把手。不用细说,这药膳肉骨汤自然就是后来很出名的肉骨茶了。

老茶虽好炒作万万要不得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茶叶知识 | 评论:0人 | 浏览:

  最近在茶叶市场刮起了一阵复古风,随着人们对老茶的了解不断地深入,越来越多的茶客被它的香醇耐泡所折服,纷纷开始追求有年份的老茶。但是小编认为老茶虽好,但是炒作是万万不可的。

老茶的好不仅在于年岁,更多时候在于它的传统制作工艺以及生长环境上,一味的追求时间上的久远对于老茶而言是百害而无一利。况且并不是所有的茶都适合作成老茶,有的茶品收藏超过一定的年份,饮用价值已全无,只是一把枯草而已,更没有什么价值可言。1、老茶不是古董很多茶人热衷老茶是把它当作古董而言的,大家都知道古董其稀缺性决定了它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而在现存的茶叶中,茶是多年生、多季釆、多产地植物,年年有,季季有,近20年来,产量增加的速度超过消费数量,何谈稀缺?只有改革改放前的老茶数量稀少些,而且大多数还是私家藏品,市面上根本没有那么多老茶。

绿茶精品涌溪火青介绍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茶叶知识 | 评论:0人 | 浏览:

  涌溪火青,属珠茶,产于安徽省泾县城东70公里涌溪山的丰坑、盘坑、石井坑湾头山一带。其颗粒细嫩重实,色泽墨绿莹润,银毫密披。冲泡形似兰花舒展,汤色杏黄明亮,香气浓高鲜爽,并有特殊清香。

用于制作涌溪火青的鲜叶采自于一罕见的白茶变异品种—涌溪柳叶种茶树。此茶常年与山花为邻,白云作伴,故叶如碧玉、味似花香。采制工艺十八道,生产历史五百载。成品火青,形似珠粒、落杯有声;色如墨玉、油润显毫、汤色杏黄明净,滋味醇正回甜,质优形美,耐泡持久;沏一杯芳香满座,呷一口润肺沁心。实乃茶中之珍品,曾为历朝之贡茶。

绿茶精品涌溪火青介绍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茶叶知识 | 评论:0人 | 浏览:

  涌溪火青,属珠茶,产于安徽省泾县城东70公里涌溪山的丰坑、盘坑、石井坑湾头山一带。其颗粒细嫩重实,色泽墨绿莹润,银毫密披。冲泡形似兰花舒展,汤色杏黄明亮,香气浓高鲜爽,并有特殊清香。

用于制作涌溪火青的鲜叶采自于一罕见的白茶变异品种—涌溪柳叶种茶树。此茶常年与山花为邻,白云作伴,故叶如碧玉、味似花香。采制工艺十八道,生产历史五百载。成品火青,形似珠粒、落杯有声;色如墨玉、油润显毫、汤色杏黄明净,滋味醇正回甜,质优形美,耐泡持久;沏一杯芳香满座,呷一口润肺沁心。实乃茶中之珍品,曾为历朝之贡茶。

红楼梦里的茶事茶俗_红楼梦中茶香四溢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茶叶知识 | 评论:0人 | 浏览:

  《红楼梦》中所描述的茶事非常地多,根据统计,全书写到和茶事相关的就有273处,其中还包括茶名、茶具、茶水、茶食、茶俗、茶礼、茶诗等,可以说是满纸都是茶香味。由此也不难看出,本就是出身于贵族世家的曹雪芹也算得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茶道大家。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其中关于茶事的叙述,对于烘托人物的性格、深化小说的主旨以及增强艺术表现里都有着非常多的作用。

从茶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花,一直以来,茶和以曹雪芹为代表的文人之间有着不解之缘。正因为,曹雪芹的家族三代都世袭江宁织造将近有六十年的时间。而在江南的这几十年经历,包括家族的一些影响,也正是曹雪芹创作的素材来源。

神秘的中国茶《南北桥》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茶叶知识 | 评论:0人 | 浏览: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茶,南方嘉木。在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马古道、丝茶之路以及中国最早的海外贸易莫不与茶相关相联。“茶市斯为盛,两岸人烟稠”当时茶贸易的盛况可见一斑。

  关键词:茶;茶贸易;饮品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1.01.007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01-035-03收稿日期:20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