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88青的故事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普洱茶 | 评论:0人 | 浏览:
陈生早期对88青说法的一个版本,是陈生自己说的。
1993年某天的早上,有一位来自香港联合公司代理云南普洱茶的前辈陈强先生到访九龙荔枝角我店,并递上两片我从未见过的新茶饼给我参阅。我打开一看,是从未见过的草绿色的普洱饼,便问:这是什么茶?前辈答道:这是生饼茶,放在云南仓已好几年没有人要,如合你用的可平些卖给你。随后我把茶深深地嗅了一阵子,感到气味非常特别,当时第一个感觉是该茶有一股大自然的芬芳,而且带有点蜂蜜的甜香,再深深嗅一下,顿时整个人的心田都投入在芳郊宁静恬逸的环境里,实是可爱,即时来了一个思潮,我不可以舍弃这片茶。谈及价钱,前辈说900港币一支(十二提,每提七饼)。
一个做茶人要想进入普洱茶的品茗艺境,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真性普洱。本来在艺术境界中,无所谓真与假,只是出自直觉而感性而已、。这种感性的情怀必须建立在一个共同的条件下,那就是真,普洱茶的真。
一个传统行业的非传统产业链:中国茶产业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普洱茶 | 评论:0人 | 浏览:
茶叶产业链的重心,已从传统的一产领域延伸到了二产甚至三产领域,茶叶从种植、加工到后期销售乃至和下一步继续延伸的文化、旅游等内容都出现了有机融合,谁能把握趋势,谁就先跑赢市场。
其实一直以来,在茶行业最习以为常的做法,是种植端(茶农)、生产端(茶厂)和渠道端(茶商)各自为政,很少出现有某家企业控制全产业链的情况。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品牌商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渠道商,他们并不参与种植,只是从茶农手里购买茶青,然后交给工厂生产制作,或者干脆直接从茶厂手里购买茶叶。这样的形势既说明中国茶产业存在巨大的发展契机,同时又暗示现行的茶叶质量体系下隐患丛生:因为生产与销售脱离,造成了生产源头缺乏切实有力的监督,茶叶产品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中国茶业进步的绊脚石。因为茶叶品牌的基础是产品品质,而茶叶作为一种食品,其品质的最关键之处就是安全性,如果这一条件不满足,其他任何都是空谈。但是这种现象并非一日之寒。因为在目前的茶叶产业链上,只有渠道商最赚钱,他们占据了绝大部分利润,其次是茶厂,而位于源头的茶农能获得的收益非常有限,是属于最不赚钱的环节,但就是这一环节,直接决定着茶叶的质量和品质。经济利益正极大考验着靠天吃饭的中国茶农的道德底线,各种不择手段的行为背后所反映的,正是茶叶产业链的不健康和不完整。
一万元一克的普洱茶膏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普洱茶 | 评论:0人 | 浏览:
元一克的普洱茶膏!普洱茶由于2007年那轮游资的爆炒而被公众熟悉,但对于普洱茶中顶级的普洱茶膏却极少为人所了解。2004年广州一场拍卖会上,一块重约3克的清宫御用普洱茶膏以12000元成交,时隔6年之后极有可能为同一批的普洱茶膏,在2010年5月底现身荣宝春拍,这批28块,重约105.6克的普洱茶膏估价达到80万元-120万元,按每克约万元的单价计算,该批普洱茶膏创出中国茶叶拍卖价格的新高几乎没有悬念。
普洱茶膏原属清宫贡品
据荣宝拍卖介绍,这批普洱茶膏装在一个龙纹图案的黄织锦缎匣内,茶膏呈2厘米见方形状,厚度约半厘米,中心为团寿字,四角隅以蝙蝠纹装饰,与茶膏表面形成鲜明的凸凹感。
一、普洱茶膏陈化的“路径”《普洱茶膏》第七章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普洱茶 | 评论:0人 | 浏览:
《普洱茶膏》第七章:普洱茶膏的陈化机理,一、普洱茶膏陈化的路径。二、普洱茶膏香气的生成路径。三、普洱茶膏陈化的环境要求。
我们知道,普洱茶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陈化周期,才能使品质趋向成熟。这是一个丑小鸭向白天鹅转变的过程。
普洱茶膏也需要陈化的过程,与普洱茶不同的是,它不是巨变的过程,而是内部的成分组合产生细化的过程。
我们也可这样认为,普洱茶膏的陈化也属于变的艺术,只是这个变不似普洱茶那么剧烈,犹如脱胎换骨。一饼生茶在自然存放50年之后,其外观颜色与冲泡后的汤色口感都与50年前截然不同。普洱茶膏的变,则是在原有物料基础上逐渐拔高的过程。它最初的汤色也是红色,但是呈褐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汤色越来越红亮、通透,口感更加醇厚,香气更丰富。
一、发现茶膏:中国唐代初现的茶膏雏形《普洱茶膏》第一章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普洱茶 | 评论:0人 | 浏览:
《普洱茶膏》第一章:古代普洱茶膏探秘之:一、发现茶膏:中国唐代初现的茶膏雏形
中国的茶叶在汉代以前是作为药来使用的。因为中国的中医药在最初的发展中,就经常将一些植物泡水给人喝,以期达到治病的效果。这种做法其实一直保留到现在,如我们今天就经常将胶股蓝、枸杞子、人参片、金银花、甘草等泡水饮用,是古代最原始的治病方法的一种延续。
茶叶在汉代以后,出现了一次革命化的转机。它已不是古代郎中(中医师)手中的一味药材,专为病人使用的,而是成为人们日常的饮品。这次变革的意义在于,茶叶一旦离开了医药范畴,或者说离开古代郎中(中医师)开具药方的笔,而是进入普通大众日常消费的视野,其普及性与需求量大大提高,参与茶叶的种植与采摘和制作就不再成为古代郎中(中医师)的专属,而演变成群体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