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澳洲、茶博会、市道_14226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铁观音批发 | 评论:0人 | 浏览:

  普洱茶网讯:过完我的疯狂十月黄金周后,我又去了趟澳洲墨尔本,已经是计划中的事情,再不去一年签证就要过期。在墨尔本的三周生活,可以说是好山好水好寂寞。这边完全没有普洱茶的氛围,亲戚家的小孩即便是华人的种,但也是洋人的喜好,爱喝凉饮料,且永不拉肚子。所以要求当地人喝滚烫烫的中国功夫茶,其实也是不容易的事情。

  有一点好是,这边都喝自来水,我用当地自来水泡我带去的一些普通品种,比如最新出的老茶头,竟然出奇的好喝,我觉得最起码比我在国内泡的要好喝,所以,当地自来水其实非常不错,你去到任何一个餐厅,点冷水,服务员都是在水龙头接的,符合饮用标准,已经成了当地人的习惯了。

云洱面坊普洱茶养生面_14680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铁观音批发 | 评论:0人 | 浏览:

  洱干面

  中国普洱茶网讯:阳光初现,叹杯靓茶、吃碗面,对于笔者来说可谓是过得写意的早晨。讲起叹茶,笔者就比较喜欢饮普洱茶,茶色红浓剔透,犹如红酒一样,茶味醇和,爽滑,甘甜茶是品茗之物,而面则是果腹之物,两者本应大缆都扯不埋,想不到有人突发奇想,竟然将两者融为一体,制作成普洱养生面,笔者最近就在番禺市桥的胜品锅王发现了它的踪影,一例28元的松茸菌酱捞普洱面来到桌上,既有着小麦的醇厚,又散发着淡淡的茶香,犹如清茗在手。传统的面条迎来了养生的新生。在健康和营养方面,茶和面的双重功效叠加升级。

云河茶厂展示“金色云河品牌”新形象_236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铁观音批发 | 评论:0人 | 浏览:

  茶厂的新形象标识启动仪式

  中国普洱茶网讯:2014年3月24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代表齐聚云河茶厂,与云河茶厂部分员工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了金色云河新形象的首度亮相。

  据勐海云河茶厂总经理申玉哲介绍,金色云河品牌新形象由两个部分组成,上面是茶叶,下面是水。水,上善若水,好水成就好茶;茶,一片叶子的故事,一芽一叶的上品形象,它寓意着云河人一心一意专注于普洱茶事业,用好水做好茶。

  现场大家看到,勐海县云河茶厂的品牌形象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一朵云到一片叶子,一弯水,形象简明,一目了然,目的就是打造专业品牌,提升专业形象,是用专业的态度做专业的事情。

云品品牌建设之初_10464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铁观音批发 | 评论:0人 | 浏览:

   北京结束的云南商品大集,吸引了以特色食品、民族工艺品、普洱茶和野生菌为主的60家云南企业参加,被云南商界认为是云南商品出滇的第一炮。在10天时间的展销中,销售金额达到1338万元。其商品在展销会上的受欢迎程度,让云南很多企业老板喜出望外。按照云南省商务厅的规划,自今年开始,云南将陆续在北京、香港、深圳、台湾等地举办云品大集展销活动。

9  品牌推广刻不容缓9  2006年,国家商务部将开展品牌万里行活动列为年度12项重点工作之一,并写入了《十一五商务发展规划纲要》。此后,各地的品牌建设开始大规模开展。云南省的的品牌建设开始于2007年,当年2月27日,云南省商务厅在全省商务工作报告中强调:品牌建设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新工作重点之一,落实到云南,就是实施‘云品工程。而云品出滇作为云品工程中重要的一环,备受云南企业关注。

云和高畲村:畲乡茶园春潮涌_18697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铁观音批发 | 评论:0人 | 浏览:

  普洱茶网讯:茶园里摆上几张凳子,一边呼吸着茶园里的新鲜空气,一边神侃开来。大年三十这天下午,蓝碧瑶就这样跟家里人在高畲村自家的茶园里享受着天伦之乐。

  石塘镇高畲村这两年的发展很快,畲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这离不开村里的茶园和板栗林。蓝碧瑶一家4口,有两个孩子。夫妻俩对家中事务进行了分工,家里有10多亩茶园、20多亩板栗,还有一些四季果蔬,这些都交给丈夫打理,蓝碧瑶则在两年前就到了村里的皮革厂上班,每个月拿稳定的工资,补贴家用。靠着茶园和板栗带来的收益,现在他们家也盖起了2直3层半的新楼房。

云和坑根村:石寨老茶“魅力重现”_1547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铁观音批发 | 评论:0人 | 浏览:

  云和比较偏远的山村,海拔1000多米,村民176户。沿着云和梯田游步道走,路过精美的银官廊桥,进入一个橄榄球大小的石头筑成的城门,一座静卧的古村落展现在眼前。坑根村的历史比云和县还要悠久,距今已有800多年了。当时,浙南山区银矿资源丰富,这片富庶之地受到明王朝的青睐,朝廷在这里开矿炼银,设立银官局。

  走在石寨的任意一条小巷,目之所及都是一堵堵灰色的石墙、一间间古旧的石屋。鹅卵石铺就的村道,曲曲折折消失在小巷深处,稍不注意就会迷路。清澈湍急的溪水能带动古老的水车自动碾米,酷就一个字。沿途的几户人家都住在低矮的黄泥老屋里,斑驳的墙壁上还留有一些时代的印记。这些老屋如今也是稀罕之物,毕竟会砌这种屋子的人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