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具_日本茶事都会使用什么茶具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紫砂壶茶具 | 评论:0人 | 浏览:

  日本茶事是一项庄重而严肃的活动,前往参加茶事的人往往身穿日本古老的服饰和服,并且在茶事过程中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而在茶事之中,对于茶具的选择也十分挑剔。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日本茶事中会使用什么样的日本茶具。

日本茶具——茶碗茶碗,即用来喝茶的碗。茶碗是日本茶具中价值最高、品种最多、最为考究的一种,甚至被认为是所有茶道具的代称。日本的茶碗一般都是陶制,著名的有“乐窑”、“织部窑”、“志野窑”出产的茶碗。而在日本,茶碗有两个重要的标志性的名贵品种,即天目茶碗和高丽茶碗。天目茶碗是茶道中最早使用的茶碗,但随着千利休将茶道引向朴拙自然,天目茶碗如今已经很少使用了。而高丽碗简单粗糙,但是在千利休等人眼中,却恰好体现了茶道的本质,因此被广泛使用在日本茶事之中。

茶具的使用方法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紫砂壶茶具 | 评论:0人 | 浏览:

  普洱茶网给你介绍茶杯、茶漏、蓋碗、茶盘、茶则、茶挟、茶巾、茶针、煮水器、茶叶罐、茶船、茶海、茶匙、茶荷等十四种常见茶具的使用方法。

一、茶杯的使用方法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來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泽,选择适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茶汤顏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內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浅色。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服,就口舒适,入口順畅。二、茶漏的使用方法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日本玉川堂纯手工艺品铜器茶具礼品套装价格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紫砂壶茶具 | 评论:0人 | 浏览:

  8C:玉川堂品名:日本玉川堂纯手工艺品铜器茶具礼品套装价格:38744.00元材质:铜茶具产地:日本工艺:手绘铜壶整体完全手工打造,由一块铜手工槌打成形,壶身一体成形且分布不规则槌打压印,非机械可以完成,值得您收藏品味的精美工艺品。

茶具百科:紫砂壶的“净养”解释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紫砂壶茶具 | 评论:0人 | 浏览:

  茶具百科:紫砂壶的“净养”解释,净养,顾名思义,干净,不故意泼汤、不以手摩挲,壶面至多偶以开水泼淋,以化开溢出的茶渍,干干净净之下,壶慢慢从内而外被茶油浸透净养,顾名思义,干净,不故意泼汤、不以手摩挲,壶面至多偶以开水泼淋,以化开溢出的茶渍,干干净净之下,壶慢慢从内而外被茶油浸透,壶的润度也渐渐提升、匀而持长。养壶是心悟、心性外现,壶终养成什么样子,是藏者侍茶习惯的写照。同样的壶、同样的茶,不同的人养出的壶脾气秉性各异。

日本玉川堂纯手工艺品铜器茶具套装价格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紫砂壶茶具 | 评论:0人 | 浏览:

  8C:玉川堂品名:日本玉川堂纯手工艺品铜器茶具套装价格:15456.00元材质:铜茶具产地:日本工艺:手绘铜壶整体完全手工打造,由一块铜手工槌打成形,壶身一体成形且分布不规则槌打压印,非机械可以完成,值得您收藏品味的精美工艺品。

茶具流韵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紫砂壶茶具 | 评论:0人 | 浏览:

  茶具的发展与陶瓷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而陶瓷的产生和发展是先陶后瓷,瓷是由陶发展而来的。浙江省余姚河姆渡第四文化层出土的陶器――夹炭黑陶,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了,是新石器时代很早的陶器之一。  本文由佳缘茶叶铁观音原创,转摘请注明出处。  茶的烹用方法,也随着茶叶生产技术的改进和茶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最早发现野生茶树时,是采集鲜叶,在锅中烹煮成羹汤而食,这时候的烹饮方法和器皿很简单。春秋时代,茶叶作为蔬菜,与煮饭莱相同,没有什么特别的烹饮方法和器皿。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奴隶主和贵族阶级的出现,形成有闲阶级,饮酒喝茶有了发展,对器具也有了新的要求,从而出现了专用于茶的贮茶、煮茶和饮茶的器具。茶具的产生,始于奴隶社会,当是主要茶具为煮茶的锅、饮茶用的碗和贮茶用的罐等。随着时代的演变,茶叶消费日广,因消费的茶类不同,习俗不同,消费对象不同.不论茶具的形式、茶具的配套或茶具的用料等,都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由佳缘茶叶铁观音原创,转摘请注明出处。  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交替时期,由于以压制饼茶为主,这时除上述所举煮、饮和贮藏用的茶具外,又添了炙、研末和浇汤用的器具。  本文由佳缘茶叶铁观音原创,转摘请注明出处。  秦汉时期,泡饮方法是将饼茶捣成碎末放入瓷壶并注入沸水,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饮茶已有简单的专用器皿。从秦汉到唐代,随着饮茶区域和习俗传播的扩大,人们对茶叶功用认识的提高,促使陶器业飞跃发展,瓷器也已出现,茶具越来越考究,越来越精巧。  本文由佳缘茶叶铁观音原创,转摘请注明出处。  茶具又称茶器,最初都称为茶具,如王褒《僮约》的;烹茶尽具、指烹茶前要将各种茶具洗净备用。到晋代以后则称为茶器了。到了唐代,陆羽《茶经》中把采制所用的工具称为茶具,把烧茶泡茶的器具称为茶器,以区别它们的用途。宋代又合二而一,把茶具、茶器合称为茶具。现在也大都统称为茶具。    唐朝中叶,北方消费茶增多,引起了各地瓷窑的兴起,尤以烧制茶具为中心。据陆羽《茶经》记载,当时产瓷茶器的主要地点有:越州、岳州、鼎州、婺州、寿州、洪州等,其中以浙江越瓷最为著名。此外,四川、福建等处均有若名的瓷窑,如四川大邑生产的茶碗,杜甫有诗称赞:;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陆羽说:煮茶与烹茶同,但用锅较大,又说:每炉烧水―升,酌五碗,至少三碗,至多五碗。若人数多,要十碗,就分两炉。说明茶具应与饮茶人数相适应。    据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所列,连同附件统计、煮茶、饮茶、炙茶和贮茶用且共有29件,可见唐朝时茶具的发展已很可观。现分述如下:    (1)风炉:铜或铁铸成,也有泥烧成的。形状像古鼎,下有三脚。炉壁厚3分,上口有9分厚的边,边的6分宽的部分在炉壁内方,以便用泥墁于膛壁。炉下方的三只脚,共有21个古字:一脚是;坎上巽下离于中,另一脚是;体均五行去百疾.第三脚是;圣唐灭胡明年铸。在3只脚间各开―窗洞、底下的一个洞用以通风漏灰。3个窗口上并排有6个古字,一是;伊公,一是羹陆,一是;氏茶;,意为;伊公羹,陆氏茶。内设;带(原字左有;土旁)埠(原字右下为;木),有3格,一格有长尾野鸣的图形,这是火禽,画有离卦,一格有彪,是风兽,画巽卦;另一格有鱼,是水虫,画坎卦。巽表示风,离表示火,坎表示水。风能助火,火能把水烧沸,所以要有这三卦。另有花木、山水等图案作为装饰。据说此炉由陆羽设计。    (2)灰承:接受灰烬的用具,由有三只脚的铁盘构成。    (3)炭挝:六棱的铁棒,一头尖,稍下较粗,长1足。细的一头系上一小展(原字左有;金旁)。作为装饰。    (4)火夹:别名筋,就是火钳。铁或熟铜制,长1.3尺。    (5)竹夹:小青竹制成,长1.2尺,一头的1寸处有节,其余部分剖开,用其夹茶在火上烤时,白竹出汗,利用它的香气以增加茶的香味。    (6)纸囊:即纸袋。用质地白厚的上等剡藤纸,做成双层纸袋。贮放烤好的茶,使不致失去香气。    (7)碾:由碾轮和碾槽构成。最好用桔木,其次是梨、桑、梧桐、柘木。碾槽形状内圆外方,内圆以便运转,外方防止倾倒。内可放进碾轮,圆盘状,直径3小,中心部厚1寸,边缘厚0.5寸。盘中心有轴,中方外圆,长9寸,宽1.7寸。    (8)拂末:扫茶末用,利用鸟羽。    (9)、(10)罗、合罗,大竹剖开,弯曲成圆形,纱或绢作底。筛下的末用合盖贮放。合,竹节制成,或薄杉木板弯曲成圆形,漆好。全高3个,盖1寸,底2寸,直径4寸。    (11)漉水囊:滤水工具。骨架多用生铜制成,因熟铜制的易附着青苔及污物,便于清除茶中杂物,铁则因锈而腥涩,影响水味,不宜采用。居住山村的人,有用竹、木制的,但不耐用,外出不便携带,用生铜较好。袋子用青篾丝织成,可以收卷。或用碧色的绢缝制,还加上翠钿作装饰,直径5寸,构长1.5寸。又用绿油布袋贮放全部滤水工具。    (12)釜:锅,生铁制成,以坏了的农具炼铸。炼铸时内抹土外抹砂。里面因抹土而光滑,锅内面易于磨洗,外面因砂而粗糙,易吸热。锅的耳制成方形,使平正;锅边较宽,使能伸展得开,锅脐要长,并在中心,使火力集中于锅中间,则水在锅正中沸腾,水沫易于上升,水味可醇正。洪州用瓷锅,莱州用石锅,瓷锅、石锅都雅致好看,但不坚固,不能持久。用银锅非常清洁,但又过于奢侈华丽。从耐久着眼还是快制好。    (13)交床:十字相交的木架,上板中空,支持锅。    (14)瓢:胡芦一分为二而成瓢,或用木制成,叫牺杓。晋杜毓写《茶赋》,其中有一句:;酌之以瓠,瓠,就是瓢。它的形状:口阔,瓢身薄,柄短。晋永嘉中,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一道士对他说,我名丹丘子,改天你的瓯牺里有多的茶,给我些。瓯是小瓦盆,牺就是木杓,常用梨木制成。    (15)木夹:以桃、柳、蒲葵、柿心木成竹制成,长1尺,两头用银包裹。    (16)鹾簋:;鹾即;盐。盛器,瓷制,圆形,直径4寸,像盒子或瓶形,小口坛形,装盐用。    (17)揭:取盐用具。竹制,长4.1寸,阔9分。    (18)则:量器,利用贝壳,或用铜、铁、竹制的匙、箸之类。大致开水一升,用一;方寸匕的匙量取茶末。但喜味淡的可减少,喜浓的可增加。    (19)碗:越州产的瓷品质最好,鼎州、婺州产的较差,又岳州的好,寿州、洪州的差。    (20)水方:用青杠、槐、楸、梓等木制,漆内方及外缝,可盛水1斗。    (21)熟盂:盛开水用,瓷或砂制,容积2升。    (22)涤方:用楸木制,形似水方,容积8升,洗涤茶具。    (23)滓方:似水方,容积5升,用以收集茶渣。    (24)畚:白蒲草编成,可放碗10个。    (25)笤:竹子编成,圆形,高1.2尺,直径7寸。或先做成笤形的木模型,用藤子编织,有六出的圆眼、盖和底如箱子的口,削光滑。    (26)具列:木或竹制成床或架,或竹木制成小柜,有的可开关,上漆,长3尺,阔2尺,高6寸。用以贮放陈列所有的器具。    (27)都篮:装所有器具的竹篮,竹篾编成。内方编方眼,三角形交错。外用双篾,宽篾作经线,细的单篾编织,交替压作经线的双篾,编成方眼,要玲珑好看。篮高1.5尺,长2.4尺,宽2尺;篮底宽1尺,高2寸。    (28)巾:类似布的粗绸,长2尺,应有两块交替使用,清洁茶具。    (29)扎:茱萸木夹棕榈纤维,捆紧,成大笔形,作刷子用。    可见到了唐朝煮茶、饮茶的用具非常繁杂,一般老百姓不大能办到。    唐时,生活讲究的家庭都备有24件精致茶具,为全套的碾茶、泡茶、饮茶器具。同时还有收藏器具的精巧小橱子,可以携带,以便与人斗茶。当时皇宫贵族家庭多用金属茶具,而民间却以用陶瓷茶碗为主。那时瓷制茶碗主要的有青釉、白釉两种。    我国古代重视品茶,使用茶具也很考究,人们把茶具列为品茶必要的艺术条件,也是客来敬茶的重要工具。    唐李匡义《资暇集》:;崔宁(蜀相,李豫大历末即公元775年入朝――作者注)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选定人人为便,用于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这是茶杯有底环的开始。    南宋时代多饮团饼茶,饮用时需要将团饼碾研,过筛,而后烹煮。南宋《茶具图赞》记载的十二先生。即备茶和饮茶时用的十二种茶具。它们是:韦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