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膏》第三章:三、教你如何熬茶膏(以1千克干茶为例)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普洱茶 | 评论:0人 | 浏览:

  《普洱茶膏》第三章:三、教你如何熬茶膏(以1千克干茶为例)

  《普洱茶膏》第三章:古代普洱茶膏制作的两种方法:一、云南土司发明的大锅熬膏法。二、清朝皇宫的压榨制膏法。

  三、教你如何熬茶膏(以1千克干茶为例)

  (一)熬制茶膏的制作步聚

  1.选料

  三级普洱熟茶(按现行普洱熟茶等级划分标准),其发酵度较充分的,且最好是陈化五年以上的熟茶。也可选用陈化五十年以上的普洱茶(生茶),这种茶当然比三级普洱熟茶好,但存在成本太高的问题。

60年代同庆号普洱茶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普洱茶 | 评论:0人 | 浏览:

  同庆号普洱茶享有普洱茶后的美誉昔日贡礼,今日国礼

  今日有幸品鉴到的可是60年代同庆号哦

  同庆号茶庄创办于1736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同庆号老茶的特点为幽雅内敛,是极柔和的优美的茶品,享有普洱茶后的美誉。

  据说此款茶是没有外层包装纸的,大字绿印圆茶,是勐海茶厂在云南七子饼茶诞生之前所产的无纸绿印茶品。

  饼身仍然很结实的,但边缘部分已经浮松,极容易的散开并脱落。

  茶饼闻不到茶香,看起来也不是那么红润油光,据说是因为采用级次较嫩茶菁制成,油质自然较薄,所以油光呈现较弱些。

2013下关古树饼茶(螃蟹脚)(珍藏版)即将上市69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普洱茶 | 评论:0人 | 浏览:

  品名:2013下关古树饼茶(螃蟹脚)(珍藏版)

  类别:生茶

  厂家:云南下关沱茶股份有限公司

  规格:357克饼,7饼提,4提件,28饼件

  2013下关古树饼茶(螃蟹脚)(珍藏版)有泡饼和铁饼两种!

  螃蟹脚生长在千年古茶树林,与森林混生在一起,衍生出独有的螃蟹脚,天然生态。并且长年成长在古树之上,吸取古树和天地之精华,产量极为稀少。螃蟹脚为多生年草本,形状像小珊瑚,因寄生枝杆节状带毫,故此被当地人成为螃蟹脚据医学专家考证螃蟹脚其性寒凉,味微酸,饮之后回甘爽甜,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清胆利尿,降低血脂、血压,对治疗宿食内小便赤热等有明显疗效。常饮可防止血管硬化,消除疲劳,延年益寿。

2006年龙园号普洱茶勐海龙园茶厂古山茶王砖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普洱茶 | 评论:0人 | 浏览:

  E�园号普洱茶勐海龙园茶厂古山茶王砖

【产品名称】:古山茶王砖【生产工艺】:普洱砖茶熟茶【产品原料】:西双版纳乔木晒青毛茶【商品规格】:600克片【生产日期】:2006年11月【储存方式】在清洁、防潮、无异味、无污染的贮存条件下可以长期保存。【保存期】:在贮存条件下适宜长期存放【生产厂家】:云南西双版纳州古茶山茶业有限公司勐海龙园茶厂【汤色描述】汤色红亮,经久耐泡、即泡即饮。【口感描述】口感醇厚、香气纯高,具有回甘之特点,滋味醇厚,陈香醇高、香气纯正、入口滑、叶底肥嫩,耐冲泡【功效描述】饮之清凉解渴,帮助消化,祛除疲劳,提神醒脑,减肥降脂、暖胃护胃功效较为明显。

云南普洱春茶价格逆势上涨夏茶价格大幅回落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普洱茶 | 评论:0人 | 浏览:

  中国普洱茶网讯:综合消息,就在今年绿茶春茶价格大幅跌价的时候,云南普洱春茶价格却逆势上涨,尤其是名山古树茶,价格翻番。经过3个多月的市场沉淀,比起春茶,云南夏茶价格出现大幅回落,原料收购价从每公斤1200元猛跌至300元。

  在盛产极品普洱的布朗山班章村,当地村民介绍,20多天不见一个茶商上来收茶了,原料价格也是几乎一天一个百元级的台阶往下走。他说,3月份的时候,春茶出价到1200元公斤,后期还出过2007年的顶点价1500元公斤。但是,春茶上市后,价格就开始回落了,基本上保持在600元左右公斤,后期还降到350元公斤的跳楼价。

《普洱茶膏》第三章:一、云南土司发明的“大锅熬膏法”

作者: 安溪铁观音茶叶网 | 分类: 普洱茶 | 评论:0人 | 浏览:

  《普洱茶膏》第三章:古代普洱茶膏制作的两种方法:一、云南土司发明的大锅熬膏法。二、清朝皇宫的压榨制膏法。

  云南土制的普洱茶膏,即大锅熬膏法是谁发明的?在什么时期发明的?目前仍是一个悬案。

  我们目前所能查阅到的史料,只知道清代皇帝雍正给云南总督鄂尔泰所发的圣旨(1729年)。第一次知道清代就有茶膏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只能猜测,这种大锅熬膏法是云南先人借鉴中医药熬膏的思路形成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的中医药在清代已趋于成熟,并自成体系。其中大量的中药膏状药物,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已经有几十种,说明熬膏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大锅熬膏法是谁发明的恐怕很难有一个定论。因为它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种技术相对中医药界的人而言,几乎没有什么门槛。只能说是那个时代一个群体尝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