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03日
-
禅茶渊源之名寺出名茶的正文:
茶与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有茶叶起源于佛教之说。许多寺庙不仅重视茶叶栽培,而且是茶道传播和研究的中心。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就是最初产于寺院中,并与寺院禅道相得益彰的名茶。感通茶因产于大理感通寺而得名,是云南享誉较早的地方名茶。
明代的冯时可的《滇行记略》中记载:“感通寺茶,不下天池(江苏)伏龙。特此中人不善焙制尔。”《明一统志》称:“感通茶,感通寺出,味胜他处产者。”万历年间,在《滇略》一书有:“茶,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值也不廉”的记述。明代李元阳在《大理府志》记载:“感通茶,性味不减阳羡(江苏宜兴),藏之年久,味愈胜也。”当时的感通寺不仅对茶叶的栽培、焙制有独特的技术,而且十分讲究饮茶之道。寺院内设有“茶堂”,专供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寺院还专设茶头,专事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惠施茶水。称作“寺院茶”,用以供佛、待客、自奉。明万历年间,李元阳邀云南巡按刘维同游感通寺,寺僧以感通茶相待。李元阳、刘维与感通寺印光法师参悟禅茶,刘维还授与印光烹茶新法。李元阳在感通寺寒泉旁修建了“寒泉亭”,刘维巡写了一篇《感通寺寒泉亭记》:“点苍山末有荡山,荡山之中曰感通寺,寺旁有泉,清冽可饮。泉之旁树茶,计其初植时不下百年之物。自有此山即有此泉,有此泉即有此茶。采茶汲泉烹啜之数百年矣,而茶法卒未谙焉。相传茶水并煎,水熟则浑,而茶味已失。遂与众友,躬诣泉所,并嘱印光取水,发火,拈茶如法烹饪而饮之。水之清冽虽热不解其初,而茶之气味则馥馥袭人,有隽永之余趣矣。”刘维《感通茶与僧话旧》有诗云:“竹房潇洒白去边,僧话留连茗熏煎。海山久思惟有梦,心中长住不知年。”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于1639年的农历三月十四日游感通寺后,在《滇游日记》中这样记载:“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作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茶味颇佳,焙而复爆,不免黝黑。”感通茶今已发展成大片茶园,成为大理白族“三道茶”的主茶。到感通寺清坐品茗,已成为时人推崇的雅事。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988133.com/view.asp?id=47319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