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4日
-
湖南黑茶源远流长的正文:
一种事物获得社会的认同,总在其身后包含了深刻的历史内涵。湖南黑茶源远流长,我们可以从仅有的为数不多的历史记载来考察。
《诗经》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荼就是古代的茶。可见中国古代茶的采集和饮用在先民们中早已流传。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最早的国家,现在有文字记载的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到周武王时,茶叶已经成为贡品,汉代已经出现茶叶市常到了唐代茶叶就成了日常饮料,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饮茶了。“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炎帝葬茶乡之尾是茶陵”。神农炎帝是和黄帝并称的中华历史人文始祖,炎帝尝百草,走遍了大地河川,这些仅存的有关茶的记载使湖南饮茶渊源推向很远。陆羽在《茶经》之源说“茶者,南方之家木也。”茶树是“嘉木”,有美好和尊贵的意思,后来的大文豪苏东坡所作的“叶嘉传”,更进一步颂扬了茶的品德:“臣邑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其志尤淡泊也。常散其资,拯乡里之困,人杰德之。”生产茶叶主要在南方。历史上正式有记载的有关湖南茶文化的内容还是唐宣宗大中十年(公元856年)杨烨著《膳夫经》。所谓“膳夫”是指朝廷中主掌皇帝饮食的官吏。该书是为了收集有关唐朝饮食的资料而作。“《膳夫经》一卷,唐杨烨撰,烨官巢县令。”是书成於大中十年,《西楼跋》、《唐书》、《宋史*艺文志》都有记载。“所载茶品甚详,分所产之地,别优劣之殊,足与茶录茶经资考证也。”其书记载曰:“茶,……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已後盛矣。……诸茶春时所在吃之,皆好。及将至他处,水土不同,或滋味殊於出处。……衡州衡山团饼而巨串,岁收千万。……潭州茶、阳团茶粗恶、渠江薄片茶由油苦硬。”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到,湖南地方早已有了黑茶,黑茶还具有性甘味苦的特点。正符合陆羽《茶经》中讲到的:“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意味。从中国茶圣陆羽的《茶经》和唐代其他文献记载来看,唐代茶叶产区已遍及今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唐代的茶叶产地已达到了与近代茶区相似的局面。在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中,文人的热情参与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典型的是诗歌中的茶诗创作。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在唐诗中,有关茶叶的作品很多。比较著名的有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的《琴茶》,齐已的《谢鶨湖茶》、皎然的《访陆处士羽》等。这些茶诗的形式有古诗、律诗、绝句等,内容包括了名茶、茶人、煎茶、饮茶、茶具、采茶、制茶等各个方面。黑茶起源于何时,一般认为黑茶始于十六世纪初,理由是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出现“黑茶”二字,《明史*茶法》记载,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御使陈讲奏称:“商茶低伪,悉征黑茶……。”也有人认为黑茶始于1373年,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诏天全、六蕃(今四川天全、宝兴等县)司明,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乌茶即黑茶。现在一种公认的说法是:湖南黑茶产于15世纪后期,参照四川乌茶的制造方法并加以改进,形成了独特的选料、杀青(锅炒)、沤堆、蒸煮、压制成型、烘烤工艺,除青叶气,添松烟香,消腻解乏,极受西北游牧民族欢迎。湖南黑茶起源于何时,五代时,毛文锡的《茶谱》,有“渠江薄片,一斤十八枚”、“其色如铁,芳香异常”的记载。这是黑茶的最早文字记载。但是黑茶属于发酵茶,其品质的形成,并不是生产中有意识进行发酵的。在古代,因为气候的原因,中国南方产茶北方不产茶,北方消费的茶叶要从南方运去,茶叶的运输多数靠骆驼马背运输,从茶叶产区的湖南、四川等地运往西北途中往往需要半年乃至更长时间,在这漫长的运输过程中,由于日晒水淋等原因,部分茶叶在驼背上慢慢发酵,人们发现,这些发了酵的茶香气更高,滋味更醇,于是人们开始通过在加工过程中增加发酵工艺来改善品质,逐步形成了黑茶这一独特茶类。综上所述,湖南黑茶在唐代开始存在,五代已经形成,但是成为具有严格意义的发酵茶,还是在茶马古道运输途中。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988133.com/view.asp?id=45522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