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07日
-
政和白茶-亟待破茧的茶中仙子的正文:
Cp> 政和白茶:亟待破茧的“茶中仙子”
在第二届海峡两岸茶叶博览会”上,政和县政府出资10万元设计展台、包装展馆,这对于年财政收入仅8000万元的县城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有关人士认为,此举表明政和将出重拳打造被称为“茶中仙子”的“政和白茶”。
“好山好水孕育好茶,政和白茶拥有千年的历史,现在是将其做大做强的时候了!”政和县副县长林良行坚定地说。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政和县已拥有8万亩的茶园面积,年产茶量达到8000吨,茶叶农业产值1.4亿元。
依赖外销“茧中自缚”
政和县与茶叶的渊源可追溯到唐末宋初。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当时的关隶县因进贡白毫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隶为政和”,沿用至今。到了清朝,政和白茶也因其价格不菲,故有“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询牡丹与银针”之说。
曾有这么一段辉煌历史的政和白茶,缘何如今“养在深闺人不识”?
“长期以来政和90%的白茶远销欧盟、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在国内,知道政和白茶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说到这个,政和县茶叶总站站长周师清略显无奈。长期外销,不仅让政和白茶在国内失去了和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相抗衡的地位和实力,更让政和的茶企业淡忘了品牌之于企业的重要。
以前出口的茶业都是用白板箱包装,没有厂名、商标,甚至连产地都没有,销售渠道完全掌握在经销商手里,尽管市场上茶价不菲,但卖给经销商的价格却一路下跌,最高价格每公斤不到600元。“没有品牌,我们只能做人家的原料加工生产基地。”政和瑞茗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步贵认为必须改变现状。
据了解,在政和县80多家茶业企业里,注册的茶叶商标只有17个,其中仅有2个获得“闽北知名商标”。所产的茶叶90%以上都属于贴牌加工,厂家根本无权根据市场终端实际售价决定出口价格。
外销不需要好茶!这一潜规则让许多企业乏于在技术创新、科技投入上下功夫。以至于政和的茶企业长期不用更新机械设备,产品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要,陈旧的制作工艺更是严重制约了政和白茶的发展。
除品牌意识薄弱、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外,外销带来的还有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在茶叶外销的过程中,经销商几乎垄断了香港东南亚的白茶市场,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通过他们才能进行推销。因此,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企业相互压低价格,这直接导致了政和白茶的出口价格偏低。”周师清解释说。
“国际市场不确定因素实在太多,像今年先是人民币升值,后来遇上金融危机,出口是越来越难做了。”余步贵的一席话说出了茶企业面临的艰难处境。
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988133.com/view.asp?id=42987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