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02日
-
思茅古道上的茶事的正文:
古道,马帮,茶庄的锁链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为思茅以茶业为核心的文化史,留下了难忘的一页。也给后人研究外来文化怎样在这里积淀,本土文化如何发展、变迁和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文仅从普洱茶在思茅的手工制作时期的有关资料人手,对它所引发出的文化事象作轮廓式的勾勒和粗略的剖析。
旧时的思茅县城,处于今天的西双版纳和思茅地区六大茶山的前沿。茶山土著的各族人民,勤劳奋进。自清代以来先后又有由省内外避难而来谋生汉民、移民的迁入,商旅的往来,道路逐渐被拓开了。然而这些路多是在江河纵横,密林丛生,山高崖险的条件下,由人、马、牛,用脚走出来的。去年我们沿着北出思茅的老路方向去寻觅,在蔓藤丛林中,找到一条隐约可见的,断断续续的石板路。当地的朋友认定,它就是从前由思茅出普洱上昆明方向的老路。觅路归途中我们来到曼窝哈尼寨的梅花桥上,恰好遇上了晚归的两位老农,问起古道旧事,一位背着草药的白族老人兴致勃然地讲出了一个关于路的传说,老人说:你们认不得,古时候思茅人向朝廷上贡,就是从这个方向出去的。老人指着脚下的梅花桥,朝北头比画着又说:有一年用大象驮着贡品,连人带象走了几十天的路,才去到了昆明。哪知送贡品的差人一转眼间,大象不见了,急得公差四处追寻,好不容易发现了大象的足迹,他们就步跟步地急迫,追了一二十天,大象的足迹突然失踪了。两个公差正发愁,猛然间发现自己又回到了思茅城。你们看,从这里走出去,就是后来的人来回于思茅昆明之间的路了。它不是送贡品去的那条路,比那条老路近了好多好多。我们的老人时常说,思茅的这条路,是大象走出来的,所以它是一条吉祥的路。传说未必是历史,但它反映了人们对道路发展,道路兴邦的一种朴素的思考。也或许这又是人们对早先茶路给边疆人民带来吉祥、兴盛的一种诠释。习惯上人们都把通往思茅的路分为前路和后路。所有的路都与茶有关,不是为运原茶(毛茶)、散茶进思茅,就是为了运成品茶到各地营销。这里我们姑且称它为茶路。每年春冬两季,茶路上马帮络绎不绝。前、后两路马帮路途遥远,来回一转均在一个月以上。所经过的地区,气候千变万化,就是到了一个地区,从山脚往上爬,也几乎要经历酷热、清凉、寒冷的变化,加之人烟稀少,往往要逐水草而扎营。特别是北来的藏帮沿雪山大江而下,更要历尽千般困苦。思茅延伸四射的运输线上,沿途多属亚热带气候,路险林密,民族习惯特殊,从事运销活动的外地马帮多数不敢涉足,就是当地马帮也要情况特别熟悉的人,方可顺达。据悉,民国以前,思茅至西双版纳的道路,就有四十八道河相隔。茶山年产万担的原茶要运往思茅加工,为防万一,人们常常得绕道六顺,行至澜沧,再到西双版纳一带的茶山。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988133.com/view.asp?id=42507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