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6日
-
孔子与朱子 舞雩之风与幔亭之风《风景名胜》的正文:
了风景名胜地,如果要去参观“教育圣地”,又选择哪里好呢?
山东出孔丘,东南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这两个地方不仅是儒家的圣地,而且都因为圣人的游历而闻名。
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带头发起“修学游”,形成了舞雩之风。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带领弟子这样游学:暮春时节,杂花生树,草长莺飞,老夫子带着一帮人,穿着FASHl0N的衣服出来春游,热了就到河里洗个澡,在高台上吹风,吟诗作对,唱着歌回家。一天的寓教于乐就完成了。
如果有幸跟着老夫子游泰山,绝对是一次身心的洗礼。
孔子曾登泰山,考察封禅制度。在泰山顶上感受这种神圣恢弘的大典,切身体会到中国传统“天地人”合一的宇宙与人间秩序,无疑是难得的机缘。
泰山瞻鲁台,是孔子登山眺望鲁国的地方。《孟子,尽心上》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游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与言。这是讲知识境界要不断递进,才能有更高的道德修养。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被认为是孔子借泰山之至高无上而抒发自己高瞻远瞩、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理想。泰山南麓王母池东侧的虎山,孔子慨叹“苛政猛于虎”。为民的情怀是儒家的社会责任担当。
孔子《临终歌》中言,“泰山其颓平!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更自视为泰山的化身。由于儒家圣贤与泰山的文化渊源,因此后世莫不视泰山为儒学之圣山。“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在世人心目中,泰山与儒文化血肉相联,巍峨泰山正是夫子之学的精神象征。
一千多年后,朱子在武夷山发起的“修学游”,直接发扬了孔子的精神。
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是东方文化圣哲,他的学说被称为后孔子主义。武夷山就是朱熹实行教育实践的私立大学,隐屏峰下,九曲溪畔,朱熹创立武夷精舍。他在这里广收门徒、聚众讲学,历时五年之久,完成了传世杰作《四书集注》。四方学子,接踵而来,武夷山因而被称为“道南理窟”。被李约瑟称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的他早已走出国门,朱熹理学自13世纪先后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成为这些国家的官方哲学,所谓“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实源于此。
朱熹仰慕孔子的那种游兴,承续其畅游的遗风,发出了“狂奴心事只风雩”的慨叹,把孔子当作效仿的榜样,在武夷山幔亭峰下九曲溪上行吟论道,从而形成幔亭之风。正如朱熹的朋友韩元吉所说:吾友朱元晦居于五夫里,去武夷一舍而近。若其外圃,暇则游焉。
舆其门生弟子挟书而诵,取古诗三百篇及楚人之辞,哦而歌之,潇洒啸咏,留必数日……
朱熹一生有四五十年生活在武夷山,游遍了武夷山的山山水水。他居在武夷山五夫镇,把武夷山当作后花园。闲暇时常与门生偕游,徜徉泉石间,体会泛舟九曲,畅游诸峰的乐趣,从观想武夷山水动静中建立起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在《武夷精舍杂咏并序?仁智堂》中写道:“我惭仁智心,偶自爱山水。苍崖无古今,碧涧日千里。”诗中委婉地表达了既仁且智的博大心胸。朱熹曾经提到读书有六法,其中第四法是要切己体察,身体力行,意思其实是要把读书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988133.com/view.asp?id=40756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