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06日
-
唐朝时期的茶艺_唐朝时期的茶艺是怎么形成的的正文:
茶艺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唐朝,是中国茶艺的成熟时期。唐朝时期,文人士大夫间的饮茶活动十分繁盛,他们写茶诗,绘茶画,举办各种茶事活动,从而提升了中国饮茶文化的品味,品茗从此成为一种享受。唐代茶艺也在文人士大夫对茶的推崇中不断的发展。
陆羽是这个时期善于品茶者的代表之一,对唐代茶艺的形成有着很大的贡献。在陆羽所著的《茶经》一书中,他将唐代的煮茶技艺总结为“一日造,二日别,三曰器,四日火,五日水,六日炙,七日末,八日煮,九日饮”,指的是茶叶采造、鉴别、茶具、用火、用水、炙茶、碾末、煮茶、饮用等九个方面。根据这九个方面,陆羽提出了一整套煮茶的方法——炙茶、碾茶、罗(筛)茶、烧水、一沸时加盐、二沸时舀水、环击汤心、倒人茶粉、三沸点水、分茶人碗、敬奉宾客,这便是唐代所盛行的煮茶法。除了陆羽之外,唐代还有一个人对唐代茶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就是常伯熊。常伯熊何许人也?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对此进行了介绍:“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今江苏洪泽县西)。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吸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谢茶博士。”可见,常伯熊是一个善于茶艺表演的人,连陆羽都表演“教摊如伯熊故事”,可惜表演的没有常伯熊好,受到了李公的鄙视。因此,我们说常伯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茶艺表演艺术家,是现代茶艺师的祖师爷。以上,陆羽和常伯熊就是对唐代茶艺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两个人。当然,唐代茶艺的形成发展并不仅仅是他们两个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唐代文人士大夫对前期中国茶文化的继承发展,对品茶的喜爱以及这个时期风靡全国的饮茶之风的影响。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988133.com/view.asp?id=38825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