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8日
-
中国茶不缺商业人才_缺的是匠人之心的正文:
938188.com茶叶网讯:7月26日,“中国茶业商学院”在长沙成立,单看名字,就霸气侧漏,显然是大名鼎鼎的“长江商学院”之茶界版。本文乃茶业资深人士写在此茶叶商学院成立之际。
中国茶叶商学院从团队构成来说,阵容也是超豪华,均由茶界响当当的“一哥”们组成,有搞学术的,有搞技术的,有搞营销的,有搞文化的,因而被有些媒体称之为“跨界交融”的“中国茶业梦之队”,大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势。成立现场,各路大咖纷纷驾临,于是,茶界又像看到了曙光,各大V、大号纷纷起立鼓掌,叫好声四起。面对“联合体”、“跨界整合”、“聚集资源”、“合作共赢”等诸多这些年已经听到耳朵长茧的“假大空”词汇,从业十年的我只想吐槽三个字:“然并卵”。《战国策》里有这么一则故事:齐王派使臣赴赵国问候赵威后,并带去了一封信。信还没打开,威后就问使者说:“贵国收成好吗?老百姓日子过得好吗?齐王也还好吗?”使者听了,很不爽:“我奉齐王之命出使贵国,你不问候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贵贱不分,你到底是几个意思啊?”威后笑着回答:“你错了!木有庄稼,如何养活百姓?木有百姓,就更表说国君了。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细枝末节的呢?”成语“舍本逐末”就是出自这里。而对于中国茶界来说,何为“本”,何为“末”呢 其实,立顿也好,川宁也罢,即使是天福,仔细剖析它们的成功之道,不难发现,它们都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川宁花了300多年,立顿花了100多年,就连天福也是花了20多年,是一“叶”(茶)造就,不是一“夜”造就!再深究下去,它们之所以能称王称霸,靠的是什么?是不变的且过硬的品质!反观我们的茶企,从统购统销时代结束至今,中国民营茶企也不过才走过30年,而真正开始注重品牌运作也不过十来年。那些所谓的“百年老字号”,“中国茶企百强”等各种华丽丽光环的背后现实,其实“你懂的”。虽然茶企中不乏有远见卓识者,也朝着品牌化的方向踽踽前行。但是,更多茶企的现状却是:品牌还处在摸索或培育期,实力还相对薄弱,甚至脆弱地不堪一击,尤其是在遇到诸如“绿色和平组织”、央视“农残门”这样的大冲击波时,就很有可能一蹶不振。因此,对于大多数茶企而言,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有效把控源头,在保持生态、茶园管理、科学制茶等方面的人才才是急需的,学会敬畏自然,回归茶之本性,遵从工艺的厚道,恪守从商的本分,才是行业之“根”、之“本”,只有“深根固本”,才能“枝繁叶茂”,进而“开花结果”。中国茶从来都不缺商人,不缺想法,缺的就是一颗一以贯之的匠人之心。也许有人要问:难道茶界就不需要商业人才了吗?当然要!但是,商业人才决不是那些“营销策划大师”、“品牌管家”,茶企求新若渴地请来各种“大师”、“砖家”来当“诸葛亮”,其中不乏牛鬼蛇神,魑魅魍魉。回顾“大师”们打造的新潮的玩意儿,刚进入到古老的茶行业,的确令人脑洞大开,豁然开朗。然而,一泛滥,往往就被玩坏。譬如,重金请明星代言,茶界一时“星光”闪烁,都亮瞎了;把茶当作奢侈品来打造,诞生了大量百姓喝不起的所谓“高端茶”,甚至还成为一种“雅贿”;把茶搞成收藏品大量囤积,如普洱茶,结果市场一崩盘,很多人都死翘翘。还有TMBA——据称是茶与MBA的完美合体,不过是一纸文凭证明你曾来过。结果,有不少茶企不仅花了大血本,有的甚至还“扑了街”,就连声名如雷贯耳的叶茂中大师最终也良心发现,在微博中忏悔——“最难过的是为推广产品,编了太多的概念,不乏忽悠,给社会传递不少负能量。”再看看这一诞生就带满光环的“中国茶业商学院”,学术科研方面的专家学者占了绝大多数,其中有几位还是专攻茶叶安全卫生质量管控的。古人曰:术业有专攻,而今却美名“跨界融合”,斗胆问一句专家们,你们的当务之急难道不是如何进一步提升茶叶安全卫生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农残、重金属等问题,改善茶叶种植的生态环境,让消费者能喝上真正安全的好茶,而不是投身滚滚商海,教茶企如何赚钱吧 再说了,每个茶企的自身条件及品牌发展之路不同,要发展壮大,无疑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不断提升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难道想仅仅靠上商学院、听几堂课、交个朋友、混个脸熟、拿张文凭、合个影就能转型升级、成功逆袭?未免也太天真了吧。最后,再学赵威后弱弱地问一句:“茶亦无恙耶?茶农亦无恙耶?茶界亦无恙耶?”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988133.com/view.asp?id=34929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