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0日
-
《普洱茶膏》第二章:普洱茶的“四奇”之第四奇的正文:
《普洱茶膏》第二章:为什么是普洱茶膏。之普洱茶的四奇之第四奇:奇在功效,独特的养生机理
1.普洱茶具备食品的第三功能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习惯对茶叶按照感官颜色进行简单分类,如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等,缺少对茶叶功能性划分。目前国际最前沿的茶叶研究,侧重点在茶叶的功能性方面上,并以此将茶叶划分为三大功能:
第一是营养功能即具备茶叶所需要的基础营养素,可以涵盖所有的茶类;
第二是感官功能侧重人们对茶叶中的色、香、味、形等主观偏好,满足人们品茶中的美感和愉悦的享受。如绿茶、乌龙茶等;
第三是特殊功能即在满足营养(第一功能)又能满足感觉(第二功能)之外,并具有对人体产生调节生理机能的茶品。称为功能性茶品,也称第三功能。
这种划分,并非笔者独创。而是源于现代社会对食品功能的划分。
功能性食品(FunctionalFoods),也称第三功能,首先是由日本在1962年提出,1989年又经日本厚生省进一步明确其定义:其成分对人体能充分显示身体防御功能、调节生理节律以及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等有关的身体调节功能的加工食品。美国后来将这一类食品称为健康食品(HealthFoods)或营养食品(NutritionalFoods)。德国称这类食品为改良食品(ReformFoods)。
食品第三功能概念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造成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和长寿的关注;二是工业现代化及城市化给人们生存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如空气、水源、食品等,导致各种疾病及流行病的不断上升。这就迫使人们自发地寻求一种既能满足营养和感官功能,又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力,调节人体生理节律,预防疾病或促进康复的具有特殊价值与用途的食品,即具备特殊功能性的功能食品。
依据目前国际上对功能食品的研究,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①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活化免疫功能,降低变应性;
②调节人体节律、调节神经系统、调节消化功能;
③预防高血压、高血脂、抗癌等;
④延缓衰老、保健美容,增强体质。
食品第三功能最关键的因素是天然植物药用物质的生物转化,其核心在于食品中活性成分对人体产生的诸多生理调节。而这种活性成分又与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紧密联系。因此,当将这种活性成分通过现代科学仪器和实验手段,从分子、细胞、器官等分子生物学去分析时,就会发现功能食品中存在诸多的药用成分与药用机理。所以,发达国家始终将发酵类或与生物技术相关的食品作为功能性食品重点研究领域。即使在中国,近些年来,也对具备第三功能的食品加大研究力度,并提出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出来新型营养保健的生物工程化食品的产业方向。
茶叶属于食品的范畴,也是世界三大无醇饮料之一。或许,正因为如此,国际社会对茶叶的分类,更多的是从发酵的角度对茶叶进行功能性划分。如将茶叶分为不发酵茶(如绿茶)、轻发酵茶(如乌龙茶)、全发酵茶(如红茶)、后发酵茶(如普洱茶)等门类。
目前,国际上对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包括茶叶制品的研究,其最前端的科技分为三项:一是天然药物的微生物转化;二是天然药物的酶法生物转化;三是天然药物的植物细胞生物转化。
显然,普洱茶作为生物发酵的产物,虽然其制作工艺与手段相比现代生物工程而言,有原始与落后的成分,但都能追寻到这三项技术最原始的雏形,是目前各类茶叶中最具备功能性食品特点的饮品。
但是,有一点也是我们必须明确的,虽然普洱茶内含一些药用成分,甚至也存在部分药用机理,但把普洱茶简单地上升为能够治疗多种疾病的药,也是一种误解。因为功能性食品与药品有本质上的区别。药品的靶向非常明确,其适用人群较为严格。功能性食品没有治疗疾病的靶向,是以补充营养、保健和调节生理机能为主。我们承认普洱茶存在诸多的药用成分与我们认定很多食品中含有一定的药用成分是一样的,如大蒜、辣椒、红薯、番茄,它们内含的某种物质可能都是一种药源,但当食用它们时,却不能等同于吃药。普洱茶也是如此。而且,我们也必须看到,普洱茶具有的第三功能的特性,也不是今天的科学发现。其实,在中国古代,有关普洱茶具有的特殊功能就已经被写入药典。虽然那时候没有第三功能的提法,其描述的内容与第三功能基本一致。如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就将普洱茶视为中药纳入《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
需要提醒的是,赵学敏在评价普洱茶时,则是将主要的关注点集中在普洱茶一个特殊的产品普洱茶膏上。其有关普洱茶的功能性描述主要围绕普洱茶膏进行。如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等等。之所以如此,不仅是普洱茶膏是普洱茶一个特殊的品种;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普洱茶膏是普洱茶深加工的产品,其功能指向更为明确,体现的第三功能效果更为明显。
2.普洱茶第三功能的核心是天然植物药用成分的生物转化
长期以来,很多人将茶叶内含的营养成分与功能成分等同于第三功能。因为茶叶中不仅含有蛋白质、糖、脂类、维生素、色素、果胶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同时还有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茶氨酸、茶色素等功能成分。但是,这些营养成分与功能成分都属于茶叶的基础功能,与我们说的第三功能还有一定距离。
很多人偏重茶叶化学成分的静态分析,忽略动态分析。因为茶叶是由不同的化学成分组成。其不同的处置(工艺)方法,使茶叶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产生急剧的变化。我们目前看到很多茶叶质量研究报告,其披露的指标基本上是静态的,很少用动态指标去揭示茶叶品质的走向。换句话说,只有动态指标的出现,才有可能绘制出茶叶品质演变的路线图。而且,不同地区的茶叶由于内含化学成分的差异及工艺的不同,其动态模型(即路线图)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拥有一系列茶品的动态模型,就可将不同的茶类按照特有的动态模型去化验和比对,鉴别出不同产地的茶叶原料及工艺的优劣性和规范性,推断其茶品最佳品饮时间和最佳品饮区间。这种以化学分析为基础的动态模型远比感官审评来的更科学。就中国目前茶叶而言,无论是绿茶、乌龙茶,还是普洱茶,都缺少这种动态模型。其不同茶类所产生的品质争论,基本源于经验方面的辩论,仍然缺少化学分析为依据。如近几年对普洱茶越陈越香的争论,绿茶及乌龙茶的学者依据绿茶与乌龙茶的经验,直接否定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概念,因为绿茶与乌龙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品质逐渐下降,并最终导致霉变。按照这一经验,普洱茶也应是霉变的趋势,怎么可能是越陈越香呢。争论的双方都没有拿出化学分析检测报告做依据。仍然维持在经验对经验的博弈上。
更有甚者,一部分学者只关注茶叶中几种物质,以偏概全,盲目夸大。很多人一谈茶,必是茶多酚含量是多少。认为茶多酚含量高的茶才是好茶。很多茶叶界的专家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就认为普洱茶无论是人工发酵的熟茶,还是陈年普洱茶其茶多酚含量都低于绿茶及乌龙茶,其品质无法与绿茶与乌龙茶相媲美。这显然也是一种误解。我们说,茶多酚是所有茶类的必备的基础物质,但不是鉴别茶叶品质的唯一标准。很多人将茶多酚神化,说它不仅能去除人体的自由基,还能治疗心血管疾病,预防冠心病,甚至抗癌等等。这种自20世纪80年代始于绿茶界有关茶多酚诸多研究报告,至20世纪90年代愈演愈烈,将茶多酚推捧成能治百病的良药,并以此捆绑绿茶,宣称绿茶有针对几十种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的功效。但这些说法却在后来被国际上的一些权威机构一一否定。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总局(简称FDA),于2006年5月9日在其总局的网站上公布的一项声明: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结论认为无可信证据可以支持绿茶或者绿茶提取物能够降低与心脏疾病有关的风险。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称,它对所提交的105篇文章和其他出版物进行了评估,但是没有找到支持喝绿茶可以减少患心脏病风险的证据。更有意思的是,在这之前,FDA也曾宣称,绿茶不太可能会降低患乳癌、前列腺癌或者其他类型癌症的风险。直接否定了绿茶抗癌的种种提法。
也许,我们不必迷信美国食品药品监督总局(简称FDA)的结论,甚至也可忽略其在国际中的权威性。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也没有看到一篇反驳文章去挑战这一结论。
有一个事实,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茶多酚摄入人体后,尤其是进入人的肠道后,对人体内的微生物区系和代谢活体产生的影响,到目前都没有定性的结论。目前国际上,包括我们国家在内,只将茶多酚列为食品添加剂中的抗氧化剂,而不是食品营养强化剂,更没有被列入药典的原料药。茶多酚更多的价值除了它具备天然抗氧化功能外,更多的则是它在发酵后产生的衍生物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对红茶的青睐与台湾、香港对普洱茶的追捧,并不在于红茶和普洱茶内含的茶多酚指标有多高,而在于茶多酚降解的衍生物质所具备的营养价值。
换句话说,茶多酚及其他功能成分与营养成分只有在一定制备(工艺)的前提下,在微生物与各种酶系的参与条件中,衍生出具备药用价值的物质,才有达到第三功能的可能。
因此,天然植物药用物质的生物转化是普洱茶具备第三功能核心所在。离开了生物转化或不具备生物转化的条件,第三功能的提法只能是概念炒作或水中捞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天然植物药用物质生物转化所需要的几个要素,普洱茶都是具备的。即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本身属于天然植物,而这个天然植物中本身就含有多种药用物质,再加上特有的微生物与生物酶及非高温状态下的制备工艺,使得这些植物中的药用物质在一定的固化发酵中得到极好的生物转化,出现针对性更强(医药学更习惯用靶向一词)的药用成分,产生诸多功能的药用机理。
该文章转载自《普洱茶膏》第二章:为什么是普洱茶膏。之普洱茶的四奇。
附:蒙顿普洱茶膏品牌频道。普洱茶膏频道。
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988133.com/view.asp?id=24975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