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4日
-
“大红袍”身世大揭秘的正文:
:邵长泉
来源:《海峡茶道》;大红袍的N种传说;大红袍自古是万茶之尊,是武夷岩茶的代名词,也是武夷山的第二张名片。但因为历史久远,战乱频仍,文献流失,;大红袍的身世和武夷山的船棺一样,成了一个千古之谜,招引着人们去苦苦探寻和考证。但大都没有结果,仍然停留在民间说法和神话传奇的层面。这些说法归纳起来无非;状元报恩说、;皇后治病说、;县丞祭茶说、;猴子采摘说、;县长命名说等几个脚本。;皇后治病说纯属无稽之谈。历史上离武夷山最近的京城是南宋的杭州城,依当时的信息和交通条件,从皇后;突然得病(急性病),到找到;大红袍治好病,起码要花费几个月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个说法显然不符合一般的逻辑。;县丞祭茶说也十分牵强。武夷山虽然自古有祭茶的习俗,但县丞作为七品小官穿大红袍祭茶也不合乎古代严格的着装礼制。;大红袍虽然生长在岩壁上,但不至于高不可攀,早在3000多年前,武夷山的山民们都能把船棺安放到几百米高的悬崖上,何况那区区的几十米岩壁。无疑,;猴子采茶说严重藐视了武夷山人的智慧。最令人信服的还是;状元报恩说。其故事梗概是:明初举子赶考途经武夷山,中暑昏厥路边,被天心寺僧人所救,以茶入药为其治疗。举子病愈后高中状元,回天心寺报恩,方丈说救他性命的不是僧家,而是茶叶,嘱其以红袍披盖茶树,以表谢恩。;大红袍故事从此不胫而走。靖难之变后,朱棣夺取侄子建文的帝位,为追杀传说出家为僧的建文帝,便派胡潆遍访寺院宫观,以寻访张三丰为名查询建文帝的下落。胡潆也因此到武夷山,入驻天心寺,爱喝茶的胡潆听了;大红袍的故事,更加喜爱天心寺的茶,便请旨敕封,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并正式册封天心寺茶为;大红袍。那么大红袍的真相到底怎样呢?饮水思源,喝茶寻根。笔者花费大量的时间,跑遍了图书馆、资料室,查阅了许多相关的历史文献,采访了多位权威茶人,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对各种民间说法和神话传说予以一一求证和排除,终于得以按图索骥地把点滴的历史碎片加以精心拼接,基本上还原出了;大红袍的本来面目,以飧世人。;大红袍因何得名顾名思义,大红袍,就是红色的袍服。在中国服饰的发展史上,衣着大红色的袍服主要见于明朝。继元之后,汉族统治者重新建立了延续近300年的明王朝,包括服装制度在内的汉族礼制得到了全面的恢复。明朝洪武时期,依据周礼,参考汉、唐、宋历代的服饰,花了20年时间确立了基本的官服定制。服装的类别基本延续过去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的区分,官品、职位、身份在服装的颜色和配饰上却有更加明显的辨别。《明史》记载:洪武三年,礼部言:;历代异尚。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饰黄,旗帜赤。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服色所尚,于赤为宜。在公服穿着上,明朝廷也明确规定;一至四品着绯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绿袍。文中;赤、;绯都是指大红色。因此,明以后红袍渐渐成为清廉高官的代名词。如成书于清代的《海公大红袍传》、《海公小红袍传》,描写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海瑞一生的遭际,刻画了一个忠于职守、无私无畏、敢于锄强诛暴、关心百姓疾苦、清廉耿介的清官形象。可见,;大红袍是明代清官的指代。那么为什么又引以借代武夷山的茶树呢?可以推测:;大红袍茶出现于明代,并与当时某位清正廉明的高官或朝廷有一定的联系。这一推测与;状元报恩说比较接近。;大红袍身世大揭秘如果按;县长命名说,虽然有;大红袍,民国三十二年,吴石仙题的摩崖石刻,从而有人推测;大红袍得名于1943年,但《武夷山茶与风景》一书出版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书中却清楚地交代大红袍;成名虽然出于品质的优良,但大半还是宣传的功效。假使大红袍得名于1943年,但在命名不到一年,又值战乱年代,显然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宣传功效。而且,在成书于1921年的《蒋叔南游记》(蒋希召著)第一集《武夷山游记》中写道:;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可见,在1921年之前武夷山便有;大红袍茶了。清朝道光年间,著名学者郑光祖撰写的百科全书《一斑禄杂述》(1839年)卷四里说:;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建,即指建宁府(武夷山当时隶属建宁府);;旗,指的是茶(古代新采茶芽状似旗、枪,古人常以;旗、;枪指代茶叶),按照;五十年来盛行于世推算,;大红袍在清初就已经名扬天下了。这段文字的发现填补了清朝;大红袍文字记载的空白,把;大红袍有据可考的历史至少往前推了二百年。经过茶叶科学部门检测,现存母树大红袍的树龄在360年以上。360年前,正是明末清初。现在;大红袍母树仅剩一处,不排除天游、北斗等他处的已故;大红袍母树的树龄超过360年的可能。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大红袍的历史就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明代。近年来,随着;大红袍祖庭天心永乐禅寺佛教文化和寺院历史的深入挖掘,为;状元报恩说、;大红袍始于明代增添了诸多佐证。1991年,天心永乐禅寺大雄宝殿重建时,工地挖出两个明代的圣旨碑、一对石龙和三尊石雕佛像。从中可以断定天心永乐禅寺受明代朝廷敕封。那么,天心永乐禅寺为什么受封呢?《明史胡潆传》记载: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潆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潆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所至,亦间以民隐闻。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潆至,急起召入。潆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潆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这段文字说的是:明成祖夺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后,有人说建文帝流落海外了,有人说建文帝出家当了和尚。为了赶尽杀绝,免除后患,明成祖派礼部官员胡潆(13751463)与宦官郑和分别以寻访张邋遢(张三丰)与;下西洋为幌子,在国内与海外排查建文帝的下落。同时,文中;遣潆颁御制诸书之句,其实是指明成祖为了掩人耳目,收买人心,忏悔恶业,广泛;颁御制诸书敕封寺院宫观。受封的寺院宫观大都冠以;永乐字号,至今在全国许多省市仍有许多以;永乐年号命名的寺院。天心永乐禅寺于此际受敕封,自在情理之中。上文虽然只交代了胡潆;十七年(公元1419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并没有明确说明他来过武夷山。但在《武夷山志》(清董天工著)专门记载来过武夷山的历代名贤的篇章《名贤下遗补》中有;胡潆,字源洁,武进人,明建文庚辰进士,官礼部尚书的记载。说明胡潆确实来过武夷山。《武夷山志》还收录了他的《题画武夷图》、《望武夷,因文公精舍在此,不胜感慨》诗两首。此外,在佛教古籍《瑞岩实录诗偈》(清释元贤著)中有胡源洁的《夜宿天心》诗:云浮山际掩禅院,月涌天心透客居。幽径不寒林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这首诗描述了作者胡潆夜宿天心寺,彻夜品饮;大红袍的情形。可见在当时,尚在明初的时候,天心寺的茶就已经冠上了;大红袍之名。这些事实与;状元报恩说几乎吻合。圣旨是古代最高规格的文书,颁发给寺院的圣旨一般是敕封或表彰功德。圣旨碑,一般是作为门坊等建筑的构件,或单独立在显眼的地方,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受过皇帝的敕封或嘉奖。但天心永乐禅寺为什么有两个几乎一样的圣旨碑呢?另一个是否是;状元报恩说所指的朝廷对;大红袍的敕封呢?据天心永乐禅寺住持泽道法师说,;状元报恩说原记载于《天心寺志》,后来寺志失传于民国战火,便由天心永乐禅寺僧人口头代代相传下来。该寺院后来还受过光绪敕封,林则徐、陈宝琛等朝廷命官先后为其题额,可见天心永乐禅寺在历史上曾经十分显赫。可以想象,这样显赫的寺院肯定有自己的寺志。;状元报恩说和其他版本的传说相比,更具有历史性、文化性、逻辑性、书面性,可见其确实出自正规的文献,而且口头相传的时间跨度不会太长。因为故事情节、时间、人物、事件与以上考证的史实相符,并无走样。综合;状元报恩说和上述考证结果,;大红袍是否受过敕封便不得而知了。至此,上百年来众说纷纭的;大红袍的身世终于真相大白。;大红袍母树的真假之争随着;大红袍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母树;大红袍的真假之争也愈演愈烈。;大红袍的指代,实际上经过了从某枞茶树(状元红袍所披盖的茶树)的名称某品种茶树(武夷山四大名枞之一;大红袍)的名称某类别(武夷岩茶)茶叶的总称的转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场合,;大红袍所指代的含义也就不同。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就容易产生混淆,产生真假之争。根据《武夷山的茶与风景》(陈舜年等著,吴觉农作序,1944年;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外销物资增产推销委员会茶叶研究所编)一书《上篇茶》记载:首先要介绍的是大红袍,这声誉简直是太大了,他生长在离天心岩三四里地的九龙窠,属永乐禅寺(通称天心寺)所有,寺僧因游人任意采摘,不肯以真品示人。据调查,真正的大红袍在九龙窠最后较高的一个岩旁边,岩壁中有一个小孔,常有泉水从岩孔中流出,旁有茶树数株,靠岩壁者为正大红袍,相邻者为副大红袍。大红袍的采摘制造极为讲究,且有极繁重的仪式。成茶不过半斤左右,其成名虽然出于品质的优良,但大半还是宣传的功效。这段文字明确记载了大红袍有正副之分。;寺僧因游人任意采摘,不肯以真品示人之句可以这么解读:为了保护;正大红袍茶树,僧人故意在;副大红袍茶树附近刻上;大红袍三字,以转移游人的视线。因为;副大红袍长在较高的地方,游人不易采摘。僧人这样刻意地;掉包,实属无奈之举。但此举既可以保护;正大红袍茶树,无意中也大大提高了;副大红袍茶树的名气,延续了;大红袍的品种和品牌。这和年近百岁、解放前就着手研究武夷岩茶的茶业泰斗张天福老人所说的如出一辙。他回忆说:原来的;大红袍茶树在距离现在;大红袍不远的地方,就在一个大岩壁下的路边,树枞有将近一米,上面有水滴从数丈高的岩壁上滴下,终年不干,正好滴在茶树上,茶叶非常茂盛,可是在50年代就死了。民间有一种说法,说的是人们把;正大红袍改称为;大红梅,以混淆是非,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据80高龄、1951年担任;大红袍母树所在地天心村土地改革小组组长的傅志美老人的回忆,确有其事。他说:1951年土改时;大红袍仍为天心寺所有。但因为其历史悠久,名气太大,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如果继续由僧人管理,怕力度不够。后来县里专门为此开了协调会,决定把;大红袍茶山划归农场管理。在;大红袍附近还有一枞大茶树叫做;大红梅,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枯死了。另外,《中国名茶志福建卷》的武夷岩茶文章中记载:现今九龙窠之;大红袍,据林馥泉一九四一年调查认为系名丛;奇丹之误。并得寺僧信任,看到了一株真本;大红袍在九龙窠的岩脚下,树根终年有水从岩壁涓涓流下,树干满生苔藓,树及衰老。曾作记载:树高135厘米,主干八根,这些书本记载和两位老人的口述基本一致,不管是《武夷山茶与风景》里说的;真正大红袍、;正大红袍还是张老说的;原来的大红袍、傅老说的;大红梅还是《中国名茶志》引用林馥泉说的;真本大红袍,都不是现存的;大红袍母树。但作为武夷茶四大名枞之一,;大红袍实际上是茶叶品种的名称,也称为;奇丹。《蒋叔南游记》第一集《武夷山游记》中写道:;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可见,;大红袍母树并非只长在一处。当代茶人吴觉农、林馥泉等人也提到武夷山北斗岩、马头岩等地也有;大红袍的品种茶。所以,现存的;母树大红袍虽然不一定是最初传说中的;大红袍,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存的;大红袍茶树是原生态的;母树大红袍之一。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988133.com/view.asp?id=9970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