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4日
-
“印象大红袍”唱红武夷山的正文:
走基层共学六中全会精神
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摘自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由文化衍生出产品,需要怎样的具象,才能走入寻常百姓?文化品牌如何延伸,才能形成产业?“印象大红袍”自去年3月公演后,一直在努力探索与诠释。19日,在和记者共学六中全会精神时,印象大红袍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彬说,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感觉很振奋,因为这意味着文化企业未来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文化产业的又一个春天来了!”“印象大红袍”从创作编排之初,就坚持“源于生活、服务大众”的宗旨,如今,中央再次强调文化惠民,他们将继续坚持这一理念,进行二次创业。2009年,印象大红袍有限公司组建。这家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文化旅游公司,由企业直接投资,直接走向市场。依托武夷山世遗品牌,印象大红袍艺术团风生水起,活力迸发,实现完全市场化。据了解,“印象大红袍”目前共有300多名演职人员,90%为当地普通百姓,其中不乏茶农、保安员、餐厅服务员、茶艺小姐、厨师等。一场山水实景演出,不仅提供了数百个就业岗位,也培养了一批“草根明星”。如今,“印象大红袍”已成为武夷山的文化品牌。公演一年,创造演出380场、观众40万人次、门票收入近5000万元的佳绩。连续两年国庆黄金周,因游客爆满,艺术团每天加演到三场。据郑彬透露,去年,公司纳税近500万元,预计今年可超过600万元。郑彬饶有兴致地向记者展示了几款卡通人物,如茶老板、竹林人、红芉妹妹、大王与玉女……这是公司的最新作品——通过对“印象大红袍”经典角色的卡通化,塑造出具有特色的卡通形象。他们的目标是,进军动漫业,打造动画版“印象大红袍”,印制漫画书,开发卡通公仔、服饰、文具、家居用品等系列产品。这些,离山水实景演出似乎有点远,却又万变不离其宗。公演以来,公司用心打造品牌,在保证演出业务持续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品牌延伸。8月19日,公司与大红袍母树管理承制企业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合作,联合推出“印象大红袍”品牌专属茶。这也是张艺谋中国印象系列山水实景演出的第一个衍生茶类品牌,意味着“印象大红袍”向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实现文化产业规模化经营,迈出了关键一步。郑彬说,“印象大红袍”通过茶文化倡导生活节奏张弛有度、生活方式健康有序、生活态度乐观和睦,契合武夷山茶道茶韵,“印象大红袍”茶产品的问世,可谓水到渠成。基于品牌效应,印象大红袍有限公司打算筹建中国首家茶文化主题酒店,目前已开始规划设计。作为全国唯一的以茶为主体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显然提升了大红袍的知名度。到茶园走一走,看看母树大红袍是什么样,已是很多游客在武夷山旅游的新选择。在万里茶路源头的下梅古镇,在九曲溪上游的茶厂,这些与茶有关的景点,都能看到寻茶、问茶、买茶的游客。“以前,在武夷山旅游,只是游山玩水。现在增加了品茶看戏。”武夷山市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印象大红袍”用看得见、摸得着,甚至闻得到的方式,将茶文化推介给游客,同时带动了茶产业的发展。在武夷山,与茶叶相关的企业由2005年的不足100家、纳税不足200万元,发展到2010年的1300多家、纳税2000多万元。同时,这场文化盛宴也改变了武夷山旅游客源的结构,逐渐从传统风光旅游转为休闲度假旅游,推动当地旅游业升级。目前,到武夷山的游客,有35%选择观看“印象大红袍”,“印象大红袍”成为武夷山旅游的新兴产品。2009年,武夷山接待游客49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21亿元。2010年,接待游客6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6.6亿元。今年,游客人数预计将突破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20亿元大关。去年,武夷山酒店入住率为46%,今年截至目前,已上升至67%。本报记者戴艳梅卓越王珊珊金文莲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988133.com/view.asp?id=9942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