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5日
-
祁门红茶发展三个关键点揭秘首次低迷的正文:
地说,种茶场的创立对于帮助茶农改进种植技术、改革加工工艺大有裨益。然而进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茶业市场相应受到影响,曾一度坚挺的祁红销售也受到严峻考验。据资料载,自民国十五(1926)至十八年(1929)的4年间,祁红在上海的外销指数下降了80个百分点,从而波及了整个祁红产区,风波迭起。
一是口岸变迁。祁红外销口岸原在汉口,苏联的十月改革成功以后,市场收归国有,汉口的俄国茶商宣告停业,而英国茶商却拒绝在汉口收购祁红,致使祁红陷入困境,不得已只好另辟蹊径。;八年(1919),上海、汉口两方出(茶)样,一视价格之高下为取舍,九年(1920),购茶洋行因国外销路改变,并为节省汉沪间的运费及堆栈租金起见,交易市场完全移至上海。这是有关文件对当时口岸迁移的记载,从祁门到上海,其时只有阊江水路。路线长,环节多,费用大,加之运输线路又十分陌生,旅途十分艰难。二是茶农抗争。高昂费用,苛捐杂税。使茶农忍无可忍,于是各种形式的抗争应运而生。这里举一个抗税的例子:自民国五年(1916)起,安徽省财政厅以借口便利征收茶税为名,在祁门县吴桥头和西乡闪里各增设厘金卡。而当时的祁门南路倒湖已设了厘金卡,重复设卡无疑会加重茶农的负担,加之当事者又从中勒索成习,因而爆发了以祁门商会会长为首的茶商茶农请裁厘金卡运动。由于厘局属省财政厅管理,一切收入翻数上缴,地方无权过问。因中间环节繁多,以至来往公函积至3尺,时间长达2年,省财政厅迫于民意难违,才勉强撤卡息事。消息传来,全县交相祝贺,同时勒石建碑,以至纪念。三是改良场兴衰无常,当局苦心经营的模范茶场,未几便更名为茶业改良场。随着形势的变化,其命运也坎坷曲折,数年间竟停办了二次。1928年8月才恢复工作,1929年2月再次更名为安徽省立第一模范茶场,但仅仅坚持了半年,又迫于形势而第二次停办....时兴时衰,名称迭变,足以证明当年茶业命运的悲惨。换口岸,抗茶税,改场名,类似故事不胜枚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折射出祁红的不幸之光,这应是千真万确的史实。(茶叶门户网)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988133.com/view.asp?id=16570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