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1日
-
禅茶一味_“苦、静、凡、放”_佛与茶的渊源的正文:
“苦、静、凡、放”是茶与佛的结合,即所谓的“禅茶一味”,我们都知道,佛教来源于印度,那佛教是如何与茶产生联系并有了这禅宗思想呢?因此要了解这“苦、静、凡、放”从何而来,我们得先来看看佛与茶的渊源。
佛与茶的渊源要从佛教的发展开始说起,佛教起源于印度,在汉代传入我国,那时候因为语言翻译困难,大家对佛教都不大了解,误以为佛教跟道教是差不多的。到了魏晋时期,佛教的经典渐渐多了起来,出现了以《般若》为主的佛教义理思想,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先验思想,强调知识来源于意识,主张意识第一,物质第二,是心动而不是幡动。所以,僧人开始饮茶来养生、整理思路或者聊天。因为人们对佛教的认识还是依附在自己本土文化上,所以佛教真正的思想并未普及。两晋的时候,佛教依附玄学发展,促使文人雅士开始和僧人交流,因为最早喜欢喝茶的都是些文化人,所以随着文人与僧人的交往,喝茶便开始在僧人中传播开来。到了南北朝时期,这时候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佛教的不同之处,而作为北朝的统治者出身于少数民族,相比于去理解儒家思想来说,理解佛家的因果报应要容易得多,而且佛教的思想也利于统治人们,所以历代的君王乐于利用,这就促使了禅宗的出现。唐代禅宗的出现促使了佛教与茶真正结合,禅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讲究以坐禅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所以要成佛便要打坐修行,达到内心的清静虚无。加上禅宗认为佛在“心内”,所以在家也可以修行,于是文人雅士也开始在家修行,据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坐禅往往要坐上几天,但是久坐易乏,饮茶不仅可以提神醒脑,破解寂枯,而且和茶道倡导的内心平静、意念集中、修身养性的精神不谋而合。因为禅宗主张圆通,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在茶文化发展中相配合。于是佛门弟子争相饮茶,并以茶供佛,以茶示礼,以茶结善缘,把禅宗哲学思想融入宗教茶事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佛门茶道文化。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988133.com/view.asp?id=48159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