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6日
-
悠悠岁月_历史长河中的陆羽与天目山茶的正文:
浙江省湖州市西南13公里处,有一座小山,名为"杼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相传夏王杼曾巡游至此,故名。这里,留下了鲍照、江淹、谢灵运、颜真卿等众多名人的足迹。"杼山多幽绝,胜事赢跬步",这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发出的由衷赞美。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的作者,被奉为"茶圣"的陆羽和唐代高僧皎然先后长眠于此。杼山,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茶文化的圣地。
悠悠岁月,漫漫长河。我想,如果站在茶圣墓前,翻开尘封千年的《茶经》,仿佛叩开了沉淀深厚的历史大门。穿过幽幽的时光隧道,历史深处走来银须飘飘的茶圣,他把盏问茶,仰首低颔,品味茶的清韵;他问语苍天,浅吟低唱,探究茶的精妙。沧海桑田,流淌的是渺渺茶韵,茫茫尘世,升腾的是悠悠茶香。陆羽(733~约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传为弃儿,被龙盖寺和尚智积大师收养,后为其取名陆羽,这在天目山一带盛传其事。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陆羽避乱南下。年轻的陆羽曾立下宏愿,要写一部前无古人的茶学经典。他先是来到湖州,来到杼山,来到古刹妙喜寺。在这里,遇见了一代侍僧、寺庙住持皎然。释皎然(约760年前后在世),字清昼,姓谢氏,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人,自称谢灵运的第十世孙。文章俊丽,颜真卿、韦应物并重之,被推崇为唐诗僧中"最为杰出"者,有诗十卷,诗式五卷,诗评三卷。他俩一起吟诗作赋,品茗斗茶,共论禅理,切磋茶艺,倡导和推广"陆氏茶品饮法"。约于乾元元年(758)至杭州。此后陆羽至少又两度到杭,为杭州写下《武林山记》、《灵隐天竺二寺记》、《道标传》。南宋《咸淳临安志》、《灵隐寺志》等古籍均有记载。杭州最古老的地名"秦王揽船石"则是陆羽在《武林山记》中记载的。唐肃宗上元元年(760),陆羽隐居于余杭苎山,整理沿途考察茶事心得,写成《茶记》一卷,《宋史》有记载。该年下半年,江浙一带发生"刘展之反",乱兵攻陷扬州,次陷润州,再陷升州、湖州,进攻杭州未果,在余杭屯兵,迫使陆羽隐居到相对更隐蔽、更安全的余杭双溪(今吴山路侧陆羽泉一带),即史称"更隐苕溪"。外面战事频繁,兵荒马乱,陆羽"阖门著书",集六年之功,完成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三卷。这部划时代的著作,对茶的起源、功效、特征和栽培、加工和煮饮技艺,以及茶的产地,唐以前有关茶的诗赋和茶事典故,都做了详尽的论述,堪称一部茶学百科全书。清嘉庆戊辰原本《余杭县志》为明嘉靖版本,其卷二十八"寓贤传"之"陆羽"条目中,有"吴山双溪路侧有泉,羽著《茶经》"的记载。卷十"山水"之"陆羽泉"条目中,有"唐陆鸿渐隐居苕霅著《茶经》其地",是所有古籍中唯一有确切地点记载陆羽著《茶经》的出典。苕霅即余杭。其时陆羽的友人、唐代高僧皎然已出家在天目山,因此陆羽也常来天目山寻访友人,考察茶事。尽管临安三县旧志中对其在临安的活动未作明确记载,但陆羽出入或常住天目山是完全可从零星史料记载中找到根据的。笔者多方翻检史籍,足以证明上述观点。其一,陆羽作有《六羡歌》,歌云:"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苕溪水,曾向天目山下来。"诗歌当作于隐居余杭双溪时,表现了对苕溪的歌赞和对苕溪发源地天目山的向往之情。阅读全文(共2页)第1页:悠悠岁月历史长河中的陆羽与天目山茶第2页:悠悠岁月历史长河中的陆羽与天目山茶阅读全文(共2页)12下一页键盘也能翻页,试试"←→"键×本文导航第1页:悠悠岁月历史长河中的陆羽与天目山茶第2页:悠悠岁月历史长河中的陆羽与天目山茶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988133.com/view.asp?id=42630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