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04日
-
四川的茶和茶馆文化_茶馆文化孕育出了四川人的闲的正文:
要说中国的茶就不得不提四川,四川盆地周围有广阔的丘陵地带,这里的气候湿润,土壤也呈酸性,因此非常适合种植茶叶。早在西周时期,常璩在《华阳国志》中就有川茶作为贡茶的记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于尚书……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而西汉辞赋家、四川资阳人王褒的《僮约》所记载的“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烹茶尽具”说明西汉时期已经有了泡茶的专用茶具,这之前都是食器茶具共用的,“武阳买茶”一句则说明西汉时期的四川已经在民间出现茶叶交易的现象。
这些记载都表明四川是中国茶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并且在以后的历史中,各朝各代川茶的地位都不容忽视,比如唐代川茶已经有数十种名茶被天下人所知,北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十分繁荣,据说黑茶就是在茶马交易的长途跋涉中绿茶经过长时间发酵而成的。茶马互市在清朝衰落,然而川茶却并没有沉寂下去,到了今天,川茶在茶叶市场上依然有很强的影响力,优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像蒙顶甘露茶、峨眉竹叶青这样的优质名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容忽视。要想说四川的茶就不能忘了四川的茶馆文化,四川人尤其是成都人是最喜欢泡茶馆的。即便没去过四川,没去过四川的茶馆,但相信在影视剧上一定见过,尤其是留着大辫子的清朝和动荡的民国时期,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人们三五成群围坐在茶桌上,茶博士拎着三尺长的长嘴茶壶穿梭在桌椅之间的狭窄过道里,动作干净利落地掺茶。茶客们在大着嗓子闲聊,茶馆小二尖着声音吆喝,有的干脆邀约几人围一桌打打麻将,一坐就是一天,还有算命的、看相的、擦鞋的、说书的、卖小吃的把这里当成了做生意的场所,什么时候都热闹非凡。空气中弥漫着烟卷和茶水的味道,多雾的天气让阳光无法照进斜斜坐落在街边的茶馆里,或许也跟老北京的茶馆一样,墙上挂着“莫谈国是”几个大字,只不过人们看一眼这几个字之后,沉默压抑半晌又开始热闹起来,依然是一派烟火世俗的味道,这小小的茶馆里总是有说不尽的故事,每天都上演着精彩的悲欢离合。拿四川成都人来说,这里有这样一种说法,他们是“生在家中,长在茶馆里”,茶馆的用处和家是一样的。茶馆首先是成都人的娱乐场所,四川人爱“摆龙门阵”,一把竹椅,一个方桌,一壶好茶,再加上几张能说会道的嘴和几双喜欢八卦的耳朵,就是“摆龙门阵”的标配,内容从张家长李家短到乡间旧闻,再说到国内外大事,大家唾沫星子横飞,争论不休,说到吵起来甚至是打起来也是常有的事。此外,在茶馆里还经常会有川剧、评书等形式的表演,让四川人更加离不开茶馆这方休闲“宝地”了。旧社会时的茶馆是一个三教九流混杂的地方,什么身份的人都有,所以别看一个小小茶馆,很多大事可都是在这里或明或暗地发生的。比如生意洽谈、看货交易、打探情报,甚至是黑社会枪支买卖、鸦片交易、利益谈判等,影视剧里可能会经常看到茶馆是一个各方间谍接头的好地方,换上与普通老百姓一样的服装,谁知道你是妖魔鬼怪还是神仙下凡,大隐隐于市,千万别小看茶馆这种地方,可能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人物说不定却是一个本事超群的家伙。四川人还有一句话叫“一张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这句话就是说茶馆在旧社会还是调解民事纠纷的地方,若是有人起了纠纷,就可以双方来到茶馆,请有名望、大家都信服的人来调解。双方经过一番争辩之后,调解人就可以按情况仲裁,如果双方都有不对的地方,那就各付一半茶钱,如果一方理亏不但要赔礼道歉还要支付全部茶钱,并且事后就不可再有什么纷争。说到四川的茶馆文化,还不能忘了茶馆里的茶博士们,他们是茶馆里泡茶的师傅,他们使用的茶壶是长嘴的紫铜大嘴茶壶,就像表演杂技一样,招呼客人落座之后,看清人数,啪啪啪啪,将左臂抱着的一叠碗盏单手一甩,茶托便放齐了,然后再放好茶碗,投进茶叶,右手将长嘴铜壶高高举起,离碗足有两尺距离,“刷”的一声便将沸水就冲了进去。整个过程快速利落,一滴水也不洒出来,如果是外地来的客人一定看得目瞪口呆。有人将四川成都评为中国最悠闲的城市之一,让很多其他城市的人羡慕嫉妒恨,我想茶馆文化一定是“罪魁祸首”,因为受巴蜀特色的茶馆文化的感染,闲散自在的个性早就根植在这片土地的骨子里了,成了成都人的一种生活态度,而来到这里的外地人会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整天泡在茶馆里放松心情、不事生产,于是四川成都的“闲散”就美名远扬了。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988133.com/view.asp?id=39531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