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1日
-
古六大茶山的马帮古道的正文:
古道起源
“古六大茶山”的攸乐与象明地界,从汉代起就是由泰、缅经产里(车里)、普洱通向华夏内地的通道。暹逻(泰国)、缅甸的部分珠宝玉石及其制品以及沿途开采的白银等物资,经该道运往华夏内地;而内地的各种物资也经此道运往产里。因而此通道起先是珠宝玉器、白银和杂货的运输古道,它是贯通多个国家口岸的国际通道。古道演变在泰国、缅甸及印度等地的物产经此通道运往华夏内地的同时,该地的茶叶贸易也逐步兴盛起来,销往云南各地,使茶业步入初兴。随着茶业的逐步兴盛,上述盐道和银道又逐步上升为茶道。唐代贞元至乾符年间,因南诏与“勐泐国”修好,借“勐泐国”地界开采盐井河、面铺河、莽枝山等地的众多盐井和嶍崆、莽枝、黑山等地的银矿,如果方国瑜先生《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对“利润城”的拟定没错,疑南诏借置倚邦为“利润城”;加上商家开采曼松范围的诸矿,铺设了由倚邦分别经曼松到盐井河和经革登到莽枝,以及岔往嶍崆等地的部分石板盐道。同时,从当地运出紫胶、土药进入内地的通道。宋代起,临沧、澜沧、车里等多数山区发展茶业,这些茶多数都经上述各通道从普洱出口内地。尤其到明代,“古六大茶山”之茶几乎都经上述通道从普洱入内地,使这些道路逐渐成为驮茶马帮的往返道路。茶叶运输不仅在旱季进行,雨季的晴天也照样进行。这些道路多数路段在雨季很泥泞,马帮及人员往来艰难,而且往返运输的马帮常相互“闯帮”,道路稍窄就会闯落“驮子”。因而,在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将这些道路的各窄段加宽,并在多数路段铺垫了石板,曾被称为“石板大道”。二十世纪末期,这些道路被称为“茶马古道”。实际上,它们不只是运茶道,马帮往往还运入各种杂货销售给茶农,因而它们同时也是杂货古道。古道分布清代,记载着“古六大茶山”的茶马古道当年运输普洱茶的辉煌历史。其首条干路由普洱经思茅、倚象坝、黄草坝、鱼塘附近、小坝、勐旺城子,在今勐旺补远老寨与象明倚邦地界跨小黑江上游补远江,过茨菇塘、曼拱老街边,从西面进入倚邦茶山的倚邦街,然后分为4条干路。第二条干路从倚邦街尾往西,经麻栗树、石磨渡口,再过薪禾山、吊井老寨、大观山、普文曼坝牙,在思茅黄草坝岔入第一条古道。第三条干路从倚邦街尾经象明的石桥、纳义理岔路、芹菜塘、受罪丫口、大水湾、臭水、革登老寨口、阿卡寨后山、牛滚塘街、曼丫老寨、曼武、莽瓦、董家寨、莽通附近、石梁子、花山、龙谷、曼颡、曼帕,在石磨渡口岔入第二条道,并从牛滚塘街附近岔入央林、莽枝两大寨。特别是从臭水分岔,经荨蔴林、杨柳沟、黄果树丫口到嶍崆老寨;从曼武、莽瓦之间分岔,在踩水渡口过江,又在攸乐山的么养分为三岔:朝东南经过曼别到巴卡(即曼卡);朝南经亚诺(龙帕)、司土(茨通)老寨,出车里(景洪)前往缅甸等东南亚各地;朝西经石咀,到曼雅老寨,再转向东北经茄玛,然后朝东过江,在莽通附近岔回第三条道,或朝北经新竜山、仙人脚、苏红街、斑竹林岔入第二条到。第四条干路从第二条的“受罪丫口”分岔,经架布老寨岔口、小黑箐、小夹陷沟、架布新寨,转向东经过今象明三道班附近、石楼梯、到蛮砖茶山的八总老寨,再朝南经蛮砖、到曼崂大寨,又朝东经谷仓、母猪塘、易武高山到易武。清末民初,在曼崂大寨分岔朝西,多以土路经石岩丫口和曼配,过江通向攸乐曼卡,并从曼卡通向橄榄坝,然后出缅甸到东南亚各地。第五条干路从倚邦街头东面岔街起,先后经大坟梁子、曼桂山老寨、道师坟、曼松山、背阴山脚(蛮迁后山)、盐井河丫口、过盐井河圆功桥和磨者河永安桥、易武的漫撒老街、大漆树、麻黑老寨、落水洞、易武茶市、到易比,然后经勐伴到老挝丰沙里等东南亚各地。该干路又先后在易武与落水洞之间、杨家寨两处分岔,分别岔入曼秀、弯弓寨。清末民初还从张家弯老寨岔向老挝。另还从第一条干路的曼拱西北和补远渡口附近先后分岔,前者经野茶园、乌沙河、曼乃老街、曼乃旧庙、曼乃大寨、老张家弯、丁家老寨、老朱石河(帕溪河)、杨家寨、岔入漫撒老街;后者经“蚂拐塘”、倮德旧衙门、曼乃新寨,在曼乃旧庙岔入前者。这些古道青石板路以倚邦为交汇口,连接了各茶山及其各古寨。其中,由易武经倚邦到思茅约240千米;由倚邦至曼崂约40千米;倚邦经革登、莽枝至攸乐约55千米;攸乐司土至石磨渡口约60千米;倚邦至黄草坝约220千米;漫撒经倮德至补远渡口约80多千米山路;曼崂至易武约45千米;曼崂至曼卡约40千米。由上述茶马古道路线可见,当年的“古六大茶山”范围,尤其象明地界,几乎到处都布满了茶马古道。这些道上宽约2至3米的青石板铺垫路,并非连续的,它往往只铺垫在江河边、箐沟边和低凹潮湿、路面易烂或易滑的路段,其累计总长约占全路长的三分之二。古道负荷上述古道中,由倚邦分别到象明曼拱、革登、蛮砖及曼松等的石板路段塌毁十分严重,而且包括天然石基路段在内的许多路段的塌陷沟槽普遍较深,多处深达三四米。而从倚邦通向曼松的路上近百米长的夹象沟顺山梁路段,其人马足迹及山水冲击形成的沟槽深达约九米,硬是把该山梁劈成了两半。据老人说,由倚邦通往盐井河丫口、莽枝和经麻栗树的青石板路,是早在唐代就铺砌的盐马或银马古道,恰巧这三地确有古银洞或古盐井。从盐井河通向易武及其各寨的石板路,包括土基路在内的各段路的塌陷沟槽普遍较浅,表明前几段路的使用历史更为悠久,使用频率也更高;而后几段路的使用时间、建庙时间历史更短,使用频率也更低。其使用频率是“古六大茶山”的茶贸中心在清朝光绪年间由倚邦逐渐转向易武以后才提高的。古道桥梁为了连接曼拱至思茅的道路,清乾隆年间在补远江的补远渡口建造过一座石拱桥,于光绪年间被洪水冲毁。民国时期又先后在其附近修建过两座铁索桥,也被洪水冲毁。此后该渡口成为上渡口。另有中段石磨渡口和下段莽瓦渡口。《普洱府志·河流》就有“小黑江有上渡口、中渡口、下渡口”的记载。为了连接曼松通向漫撒的道路,在磨者河和其支流上先后建造了3座石桥,先是永安桥,修建于清道光10年至16年,位于大荒坝东路口下方田脚河段,因洪水而被冲毁,建该桥时尚未铺石板路。第二座是圆功桥,修建于道光30年,位于磨者河支流盐井河,今滥田瑶族下寨口的水泥桥下方约20多米处,其西岸田边还有残碑及其碑座,其东岸还有石墩残堆,建此桥时的道路已是青石板路,后因洪水被冲毁。第三座是承天桥,位于今象明道班下方河段,修建于民国6年。因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其两桥墩之间的河流深潭中常有人炸鱼,致使其桥墩破裂,于2002年7月被洪水冲毁。通往思茅干路上雅江坡脚的江边,曾设有投钱罐、钟和用来敲钟的金棍。人们过江前都要往罐内投钱,并用金棍击钟,求江神保佑自己平安过江。古道起端由上述茶马石板古道的分布情况可见证,“古六大茶山”茶马石板古道起点,西南端是攸乐茨通,正南端是象明曼林或曼崂,东南最远端是易比。因而,许多“古六大茶山”、“茶马石板古道路线图”都是错误的。将“古六大茶山”的茶马石板古道起点定于易武“龚家大园”山包顶并在那里立《茶马古道起点碑》也是欠妥的。《古六大茶山示意图》及其“茶马古道路线位置”则是基本正确的(罗德寿等老人证实)。在一批批茶沿着茶马古道运往四面八方的年月里,该路两侧的象明、漫撒及其周边地域,山山是茶林,村村是茶农,沿途牛队、马帮和商贩络绎不绝,铃声、吆喝声、牛马声不绝于耳。那“茶马路上马铃欢,马帮伴着赶马郎;阿妹莫嫌马屁臭,泡泡马屁贡茶香”,和“一年一度三月三,赶起骡马进茶山;粗茶细茶勒两驮,莫让阿郎空回乡”,以及“倚邦山上贡茶奇,皇帝老儿也着迷;好茶生在倚邦山,好名出在易武地”等山歌对唱声此起彼伏。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988133.com/view.asp?id=38290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