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8日
-
书法家蔡襄与茶的故事_《茶录》修订的秘事的正文:
尽管人们对蔡襄的认识大多是从他的书法开始的。但是蔡襄这一生与茶的渊源也颇深。相传,蔡襄辨茶的能力非常强。
一次,蔡襄在朋友家喝茶,一喝,立刻说这个味道不对,不是小龙团而是大龙团。朋友奇怪,连忙招来煮茶童子问话,原来呀,童子只备了两人份的小龙团,而他们仨人前往,童子就掺了一份大龙团,以为这是不会被发现的。朋友听完都惊呆了,特别佩服蔡襄喝茶的本事。蔡襄之所以有极强的辨茶能力,还要得益于在京城做仁宗秘书的时光。有事没事就仁宗喝茶。从唐德宗时候开始,政府垄断了茶叶贸易,到北宋,茶叶更是一度成为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另外,宋仁宗又是个勤快皇帝,经常与蔡襄讨论茶政时,一次都不会出错。但是当谈到具体喝茶的功夫,宋仁宗总是没记性,比如他从来记不住茶如何采制、如何碾茶、如何使用器皿、煎茶和饮用,每次都要问蔡襄。不过这也难怪,唐宋喝茶的文雅仕人,皆有童子司茶,坊间更有专门的“茶博士”这类职人。每当这个时候,蔡襄的“尴尬症”就犯了,心想,不如我把整个过程写下来呈于圣上,免得他再问了。不过遗憾的是,蔡襄自己忙得鸡飞蛋打,直到后来离开京城,这个心愿也没能实现。其实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蔡襄也尝试在下班后整理过一篇《茶录》,不料手稿却被身边的一个“掌书记”的人给偷了,最气人的是,对方抵死不认他偷了手稿。这一来二去的,蔡襄也就没了重写的心情。没多久,仁宗就死了,自然也就没有机会能够读到蔡襄的《茶录》。仁宗死后第二年,蔡襄被偷的《茶录》初稿就被翻录,还流通到了市场上,可惜颇多错处。 蔡襄气愤之余也不由得生发出怀旧思故之情,当年与仁宗二人品茗论政的往事历历在目。他敬佩、感激仁宗,也由衷明白仁宗对自己的欣赏和偏爱,除了为政是上下级领导,而两人已没有了再喝一杯好茶的时光。蔡襄越想越难过,最后悲恸嚎啕大哭。最终蔡襄决定重写《茶录》,并怕在完稿之后以讹传讹,索性请来石匠,将《茶录》刻于石上,只差没标上此乃蔡襄“正版原创”了。《茶录》计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侯茶、熁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碾、茶罗、茶盏、茶笼、砧椎、茶铃、茶匙、汤瓶九目。后人评述《茶录》的书法造诣:“善书者以真楷难,而真楷又以小字为难”,精准地描述了蔡襄的小楷之美。陆羽在唐朝的时候,还没走到福建建瓯就离开人世了,百姓不知道北苑有好茶。作为福建莆田人的蔡襄,自然大力推荐北苑贡茶。蔡襄还做出了一些改革,改变茶的重量,小龙团茶比起龙凤团茶精美,原料珍稀,每年只出产十斤,一团茶抵得二两黄金,且标明贡茶仁宗专享。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988133.com/view.asp?id=35616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