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0日
-
武夷岩茶茶文化茶风古韵的正文:
1107年的一天,北宋王朝的第八位皇帝徽宗赵佶,将自己多年的饮茶心得,撰写成一部被后世茶人奉为经典的茶书。当他刚刚题写好书名,(画面:《大观茶论》),这年新制的贡茶又已进献到宫廷。徽宗皇帝于是取出最爱的茶盏,邀来群臣,共同品饮。因为茶品特殊,袅袅的茶香引动着他用画笔描绘下当时的盛景。时光流转到21世纪的今天,这幅叫作《文会图》的国画被世人尊为国宝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画面中的这些内容和福建武夷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画中品饮的贡茶叫作武夷茶,它产于灵山秀水的福建武夷山。如今,以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四大名枞为代表的武夷岩茶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在品茶论道,沟通交流的同时,也在更多地思考着:身后这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之地与武夷茶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情缘。
一部厚重的武夷山人文历史几乎每一个章节中都记载着武夷茶的发现、种植与制作,散发出茶之清香。这样的特色在整个中国的名山中都是极为罕见的。据史籍记载:汉代开始,武夷茶就有了入贡的记录,唐代更是名气大增,唐玄宗派遣登仕郎颜行之到此诏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武夷茶就此因势而上,得以向四方传播。
叶灿(茶叶专家):;武夷山茶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南朝,到了唐代就有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记载,前去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用拟人化的手法,号称侯爷,往来甘香馥郁称为晚甘侯,那实际上指的就是武夷山的岩茶,碧水丹山之乡出来的,在自然的环境当中,月净云稀笼罩中才有了这种茶的色香味。
二十年多来,赵勇几乎走遍了武夷山周围所有的村落,凡是和茶有关的东西他都会费心收藏。这些大大小小的藏品,每一件都曾见证了那些久远年代里武夷茶事的秘密。对赵勇来说,曲曲折折的收藏的过程,仿佛是一场穿梭在时光里的游戏,他用书籍文献中获得的信息,一点点揭开了这些藏品的身世之谜,而这些藏品的存在,又像是一把钥匙,让他穿过岁月之门,感受到了书本中所无法感受的武夷山茶事的辉煌。
赵勇后来相继在唐代的文籍中确定了这两样藏品的出处和用途,这说明,早在唐代,武夷山的茶事就已初显繁荣。
现在的武夷山人,喜欢用这种功夫茶的冲泡方法,以细啜慢饮的方式,品饮大红袍的岩骨花香。但在1000多年前,唐代的饮茶,因为制茶方法的不同而与现在完全不同。《茶经》中记载:在唐代,鲜茶采摘下来以后,先要把它蒸熟,然后以杵臼捣成膏状。再用模具拍制成饼,脱模以后还需烘干,表面以蜡密封。茶饼的中心有孔,可以贯串储存。储存时放在洁净通风处。喝的时候,稍作炙烤,然后用茶碾碾碎,过筛后煎煮。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雀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茶催诗兴,诗中有茶,形成了当时武夷山文化风尚中一道别样的风景。唐代诗人徐寅在这首《尚书惠蜡面茶》一诗中把武夷茶采制的过程描绘得栩栩如生,这首闽地最早的茶诗,也从侧面印证了武夷茶在唐代因为以蜡密封,还曾有过蜡面茶的称谓。但是到了宋代以后,因为武夷山北苑茶园的出现,茶叶制作品饮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童启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中国的茶事自唐代开始兴起,到宋代可以说盛况空前。武夷茶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催化作用,为中国茶事的辉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宋朝初年,由于气候的变化,贡茶中心就从江浙一带转移到了福建建安。武夷茶因此得以绽放出更大的光彩。
公元998年(宋咸丰元年),新任的福建转运使丁谓一路风尘来到了武夷山东南100公里外的凤凰山下。凤凰山麓盛产茶叶,丁谓在这里建起御茶园,并亲自负责督造贡茶。为了彰显皇家御茶的珍贵,丁谓改进了制茶工艺,并设计了多种皇家专用的茶饼模具,模具上刻有精美的龙凤图案,于是,这些由金箔装饰,做工精美的皇家茶饼有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做龙团凤饼。当第一批龙团凤饼进献到汴梁都城,此后,建州每年例贡龙凤团茶各二斤。
如果说丁谓创制的龙团凤饼开创了宋代武夷茶兴盛的起点,那么,在此之后40年,公元1041年,同样是凤凰山下的北苑茶园里,又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蔡襄(1012-1067),他把龙团凤饼推向了辉煌的顶峰。在蔡襄来到北苑以前,他在中国的历史上,以文学和书法著名;而在此之后,他在中国的茶叶史上也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988133.com/view.asp?id=31635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