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8日
-
武夷岩茶的营销历史的正文:
在外销的武夷茶中,武夷岩茶以其质优,所以价格昂贵。珠帘洞精选特别的大红袍,每小两售银元4元,每斤价为银圆60~70元,其他如铁罗汉每小两银圆3元,每斤银圆48元。天心提丛正名色种每斤银圆16元,约值千斤白米。与此同时,;溪茶亦步亦趋,履;夷茶之后尘,价格都高得骇人。但同一时期福州市出售的雪花香片茶每斤只有银圆8角,杭州龙井的旗枪,每斤也只售银圆4元,相比之下,足见;夷茶之名贵,而转口厦门外销海外也成为大势所趋了。 素称为全省茶业之冠的漳州市,靠;夷茶而驰名致富,而泉州、厦门两地也是仰仗;夷茶而商埠兴旺,海运发达。泉州素负盛名的张泉苑茶店,自清中叶以来,即经营武夷岩茶。清末民初,该店继承人张伟人又立志创新,业务猛进。《泉州文史资料》1982年6月第12辑载,张伟人于民国19年(1930)以3万余银元高价购买(武夷)慧苑岩茶园后,得意地向族人说:;得此可安天下矣!他还于民国9年前后,获得武夷山碧石岩、竹窠岩、幔云岩、弥陀岩等处的岩茶包销权,从而控制了;夷茶货源,保障了供应,也保证了产品的质量。该文还载:;张泉苑全盛时期,由武夷山运来的武夷岩茶,每年平均400箱(每3箱约1担,即0.67万公斤)。在泉州的库存量如此之多,由此可证外销茶的货源是很雄厚的。厦门首屈一指的张源美茶行,多年来经营武夷岩茶的转口外销业务,商品销往缅甸一带。据《厦门文史资料》1988年第14辑记载,尽管该行开业时间远远迟于漳州奇苑等百年老铺,但由于它早已大规模地打入武夷山区,掌握有武夷茶的大部分货源。因此,它的武夷庐岫岩;老丛水仙和;三印水仙很快在畅销武夷岩茶的厦门地区,占领了大部分的消费市场。这家茶行经营和代办出口到东南亚各国的茶叶每年达六七千箱,最高年份突破万箱。其中武夷岩茶约占30~35%。该行还在广州、漳州、香港和缅甸国的仰光等地设立茶行,转手远销至欧美各国,声誉日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缅甸国家领导人来我国访问时,曾对我国领导人提起张源美茶行在缅甸经营的武夷岩茶;白毛猴茶叶,并备加称誉。由于厦门是茶叶远销海外的集散地,因此,厦门话;茶的译音遂成为各国称呼;茶的外来语。 清末,武夷岩茶出口量稍减。其主要原因是栽培和制作技术落后,精制质量不高,产区分散,交通不便,加之捐税繁重,又因为日本输出大量台湾白茶占领南洋市场。所以建茶(包括武夷茶)外销量呈下降趋势。民国初期,茶叶曾再度繁盛,漳、厦、泉各帮的茶商纷纷携资到武夷山各个山岩开辟茶园,并在星村、赤石开设茶行,扩大茶叶生产和出口南洋的业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海口被日本军队封锁,茶叶外销大受影响,武夷岩茶外销业务遂一蹶不振。抗日战争胜利后,外销茶仍不景气,业务清淡,获利甚微。 50年代初,茶叶出口业务日趋繁荣。武夷红茶出口苏联和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每吨红茶换回40吨厚钢板,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同时,继续进行传统的正山小种运往英国和侨销茶运往南洋的贸易。60年代后武夷乌龙茶的出口量逐年增加,向国外销售的多为侨销茶,基本固定在历史上的传统市场,即通过闽南、广东外销至香港、澳门地区及东南亚等国家。国内市场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以及广东、上海等地。由于50~60年代崇安县精制茶叶的技术不高,所以多把初制茶运到建瓯、福州等地加工,然后再进行外销,销量不高。70~80年代茶叶生产属于持续稳定增产的时期,外销量也不断增长。1978年外贸出口茶叶6.36万公斤,外贸额41.76万元。1980年就有较大的突破,出口茶叶9.26万公斤,外贸金额104.57万元。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出现;求大于供的现象。1987年,崇安县出口外销量70万公斤,为1978年6.36万公斤的11倍。1987年以后,世界饮茶提倡清饮,乌龙茶有日趋发展之势。据《福建乌龙茶》载,仅欧美就有十几个国家热衷于饮用乌龙茶,日本饮用乌龙茶更形成风气。武夷岩茶外销量遂逐年上升。至1993年,出口茶叶达89.14万公斤,外贸金额达1780.26万元,出口量和外贸金额分别为1978年的14.01倍和42.63倍。
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988133.com/view.asp?id=31595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