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0日
-
武夷山民俗活动――拔烛桥的正文:
�夷山有许多独特的民俗活动,拔烛桥是其中非常独特的一种。这个活动源于清朝后期,起源于武夷山枫坡村。一百多年来,拔烛桥以其宏大的表演阵容、丰富的形体动作、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武夷山农村民俗活动的一朵奇葩,深为村民所喜爱。
相传拔烛桥这个习俗和禁赌有关。据说清咸丰年间,枫坡村村民受来往的商贾的影响,染上了赌博的恶习,不思耕作,以至田园荒芜。村旁火焰山上的妖火也趁机作祟,烧毁庄稼、山林,肆虐乡里。当地颇有名望的邱振焰见家乡赌博成风,心里很是着急。据枫坡清咸丰八年《邱氏宗谱》记载:除夕夜,奶娘庙的菩萨托梦乡人邱振焰,日:欲除灾难,惟用火攻,以烛桥百架、花灯百盏,于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法事三日。次日,邱振焰,召集乡人制百架烛桥,百盏花灯,与妖火斗法三日后。其烛桥、花灯、赌具,付之一炬。瘴气、妖火散去。
从那时起,拔烛桥在枫坡村兴起,一百多年来逐渐演变并沿续至今。为了让村民记住教训,邱振焰等乡贤将拔烛桥作为禁赌的一项有效措施,并作出规定:从那年开始,以后每年春节聚会,都要商讨拔烛桥活动事宜,除此之外,凡是盖房、添丁的家庭都要制作花灯挂于门前,以图吉利。每年拔烛桥活动由各族轮流组织,以徐姓四年、邱姓三年、李姓二年、王姓一年,其它姓氏与房东十年一轮值。从此,瘴气、妖火驱走了,赌博恶习刹住了,乡村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景象。
拔烛桥名称的得名来自其形式。拔烛桥是由多个烛桥架通过插梢连接而成,长短任意,越长越好,每个架子上安有两个竹筒,内塞棉花,可灌燃油点燃,底座上装有把手可抓可舞。接起来的架子拉直后很像乡间跨越溪涧的木桥,由此得名拔烛桥。主要使用的器具有:天鹅灯、高照灯、蜈蚣灯、烛擎灯、斧头灯、八角锤灯、关公灯、龙头棍灯、添丁灯等。主要套路有:
1.出海:走在最前面的人高举龙头,主导着舞烛桥队伍。
2.翻鳞:烛桥高低起伏,按照曲线翻转,寓意烛桥与邪魔搏斗。
3.盘龙:舞龙头者高举龙头,向远处眺望。烛桥把龙头围绕在中间,这样做寓意是团结就是力量。
4.游龙:烛桥队伍形成s形,好像从水上游来的火龙,烛桥两头的人互相拉扯,呐喊,寓意把邪魔拉出村外。
5.扯龙:烛桥两边相互对拔,胜者也须让对方拔回去,寓意是相互礼让。
6.抢珠:烛桥尾部随着龙头而摆动,寓意火龙终于战胜了妖魔,将把好运带给村民。
7.圆场:烛桥围成螺旋状,寓意村民团团圆圆、安居乐业。
拔烛桥活动从正月十四晚上开始,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进行,活动由村中最有威望的长者率领舞灯队举行,一百多年来从未间断。演出虽然有三天,但最为壮观要数正月十五晚的表演。在村中有威望的长者主持下,由两名年幼的男童提着吉祥灯在前面开道,由小伙子们扛着烛桥游街走巷,每经过一户人家,主人便会阖家相迎,燃放鞭炮焰火。扛烛桥的小伙子在呼哈的呐喊声中,时而飞奔,时而翻滚,时而盘旋,把烛桥舞得像一条火龙。烛桥的周围,鞭炮齐鸣,焰火齐放。鞭炮声、唢呐声、呐喊声、锣鼓声汇成的交响曲响彻广漠的田野。活动从晚上七点开始,直到凌晨二、三点结束。
拔烛桥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各界新闻媒体的关注。世界举重冠军陈晓敏、危启声,羽毛球冠军关宇红都十分喜爱拔烛桥运动,并参加过拔烛桥表演。近年来,经过艺术加工,拔烛桥被搬上舞台,前后赴福州、广州、北京以及遗产节上演出,还曾在央视五套《奥运城市行》栏目中播出。从此,拔烛桥走出了乡村,走向了全国。
拔烛桥活动丰富了乡村的生活。它属于村民自发的文化娱乐活动,活动时全村出动,壮年人拔烛桥,儿童举花灯,老人打锣鼓。留守家里的妇女、老人们备香、纸、鞭炮,迎接拔烛桥队伍的到来,这个活动使得整个春节显得欢乐祥和,热热闹闹。
拔烛桥还激发了人们的爱乡之情。在枫坡村,不管离家远近,不论工农官商,拔烛桥那天,大家都将回到家里,手巧者会制作器具,雕龙画凤;笨拙者则整理场地,洗洗刷刷,融入拔烛桥的队伍中,人们都以参加拔烛桥为荣,以是枫坡人为荣。
拔烛桥活动还促进了人们之间的和谐交往。枫坡村有邱、徐、王、李四姓,平常虽偶有龃龉,但在扯龙活动中会得到启迪,尽弃前嫌。拔烛桥成为连接各族间的纽带和桥梁,几十年来枫坡村因为这项活动无赌博、无斗殴、无争讼,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现在的拔烛桥早已没有当年除妖降魔、消灾降福的功能,变成人们对村闾息讼纷争、和睦邻里的追求,对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盼。因其独特的文化色彩,2007年,拔烛桥被公布为武夷山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公布为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988133.com/view.asp?id=31288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