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0日
-
古代武夷岩茶的茶政管理的正文:
宋初规定,官府把种茶的本钱发给茶园户,并规定茶叶采制后交给官府专卖。天圣时(1023~1030)停止官府给茶园户本钱的做法,嘉祐时(1056~1063),改向茶园户收租,向商人征税。崇宁元年(1102)朝廷实行蔡京主张的茶引法。商人交纳茶价和税款后领取茶引(即茶商运销货物的凭证),凭引卖茶。运销茶叶数量和销茶地点都有限制,是政府统制下商人专利的办法。本文由佳缘茶叶铁观音原创,转摘请注明出处。 元代,取消茶马交易,榷茶制度与宋朝相同。大德六年(1302)起,朝廷在武夷山创立皇帝焙局,派监采官每年制造贡茶5000饼(约250斤)。同时,大量收购民间散茶。当时,商营茶庄在建阳、建瓯、崇安就有10余家。至元十七年(1280),朝廷实行摊派茶税的表配法,茶税向茶园户摊征。至元二十年,恢复实行茶引法,随后又于茶引法之外增行茶由,征收零卖茶税。由于官府对茶园户进行层层盘剥,茶农苦不堪言,纷纷反抗,甚至破坏茶园逃亡他乡。明洪武元年(1368),恢复茶马交易,以茶叶换军马以巩固边防。至洪武二十四年,茶政管理沿用旧法,对茶农实行派贡制,对茶商行使茶引法。当时武夷贡茶为548斤。明万历《建宁府志》载:明初建宁府岁派上供茶1856斤,其中建安县上供茶1308斤,崇安县548斤。崇安县上贡武夷茶占建宁府总数的29%,而建宁府上供茶数约占当时全国供茶的一半,由此推断,崇安上供武夷茶约占当时全国供茶的14.7%。明洪武二十四年,朝廷下诏:建宁岁贡上供茶,听茶户采进,有司勿与。从此贡茶数量渐减,至永乐元年(1403)之后已不见派贡记载。本文由佳缘茶叶铁观音原创,转摘请注明出处。 清朝,武夷茶少量进贡,品种有正山小种和松制茶。在茶管理上仍沿袭明代做法,实行茶引法并向民间大量购买茶叶,运往边境,称为官茶,作为与西方邻国互市之用,即以茶叶交易马匹。清末,崇安县根据清廷的规定,向茶商收取茶税。本文由佳缘茶叶铁观音原创,转摘请注明出处。 民国初年,崇安县根据北洋政府的规定,向茶商收纳茶税,税收有正税、杂捐、厘金、出口税等项。民国20年(1931),民国政府免征出口税,并裁去茶厘,但崇安县政府仍用地方杂税的名目征收。民国21年起,茶政管理主要有茶税征收、山价管理和茶叶贷收。茶税有省税、县税之分。省税为特种营业税,县税为地方税。茶叶特种营业税在茶叶流通环节征收,税率为每担1.7元。地方茶税税率为每担0.2~0.4元之间。本文由佳缘茶叶铁观音原创,转摘请注明出处。 毛茶山价则根据毛茶成本、市场供求、毛茶种类和茶叶品质而定。民国23年武夷山乌龙茶山价为每亩0.15~0.20元,水仙茶山价为每亩0.30~0.40元。茶叶贷款则由茶农或茶庄申报,经福建省茶叶管理局核准由银行放贷。本季结束后还清贷款额。民国26年崇安县申请贷款的茶庄有21家,占茶庄总数138家的6.6%,贷款额21.22万元。 民国19年5月,崇安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民国20年,崇安苏区实行土地改革,县苏维埃政府通令全县:凡豪绅、地主反动派的茶山(茶园、茶丛)无代价没收;资本家与富农的茶园不没收。据此,对朱、万、潘、邱四家大地主和一些豪绅的茶山进行没收分配,使贫苦农民分得茶园,进行铲山垦复,增加群众收入。据统计,土改后第二年苏区全境即垦复茶山2000余亩,产量比前一年上升一倍。恢复茶园生产中,各级苏维埃政府都予以大力支持,从资金(用贷款形式)、生产资料供应(低价售给茶农)和税收(头年免税)等方面扶持茶工、茶农,发展茶叶生产。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在民国20年5月扩大会议议案中指出:崇安苏区以茶叶生产为重茶叶要采取奖励生产事业(特别武夷岩茶)的办法,对农民分得田地、茶山时,须努力耕种开铲,以免荒芜。如因怠工致田地、山场荒废者,苏维埃政府得全部或一部分收回,另奖给他人使用,并对致荒者应拘役处分,积极开垦者应给予奖励。
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988133.com/view.asp?id=31115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