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6日
-
北京茶业老字号的涅槃与重生_15206的正文:
号能否走得更远,记者不敢妄论,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在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市场,各种竞争手段将越来越层出不穷,也越来越激烈。我们期待这些铭记传统的中华老字号,能以更轻松、更自信的脚步,直面来自全世界的挑战。
都说北京人爱喝茶,所以在过去,北京的茶叶铺子、茶馆遍布全城。北京人喝茶可不论身份,甭管是官员、名流、学者,还是工人、伙计、手艺人,各个阶层都喜欢喝茶,而用茶待客那更是老北京多少年来留下的一种礼节。 正因此,北京城的茶叶买卖那是长盛不衰,只是早些年,在北京经营茶庄、茶号的多为安徽、福建两省的商人,也有少数京津本地的大户涉足茶业。这其中佼佼者,包括安徽人张文卿开的张一元、安徽人吴锡卿开的吴裕泰、福建人林子训开的庆林春、天津人穆文英开的正兴德、安徽人王森泰开的森泰茶庄以及天津人卞肇新开的启元茶庄。这些老字号大多有百年历史,在京城有着深厚的口碑和声望。好多上了年纪的北京人,打小喝的便是老字号的茶,所以说到买茶,总是不自觉地奔着这些老店而去。可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老字号的经营环境已发生了不少变化,它们现在都过得如何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在一年一度的春茶上市时,走访了几家京城老字号,最近距离地接触了它们,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张一元:品质复兴 北京城有句老话儿:吃点心奔正明斋,买茶叶认张一元。从这句话里,不难想见这里当年的繁华,而即使到了今天,张一元的买卖还是一样红火。4月的清晨,在北京最负盛名的大栅栏商业街上,张一元大栅栏店的门前,已经早早排起了队伍。而两层共300多平方米的营业厅内,几十个营业员正在马不停蹄地给顾客包茶叶。记者好奇地发现,店里有好几位顾客都拖着行李箱,询问之下,才知道他们是外地游客,特地趁着春茶上市来买点老字号的茶叶,准备回家送人。难得来一趟,就得备点拿得出手的东西。来自东北的顾客张先生说,所以他一次就买了10桶茶叶,拎在手里沉甸甸的,脸上却笑逐颜开。 记者环顾四周,发现茶庄两侧的柜台内各有四五名工作人员,他们动作熟练地装茶、称茶、打包、装盒,完全一条龙作业。所以每个顾客在柜台前只需等三五分钟,就能买到打包好的茶叶,但即便如此,队伍还是越来越长。没办法,这里天天这么多人,这还算少的,要到了头春节那会儿,这里每天的客流量能超过1万人,全部人员停休都忙不过来。茶庄内一位资深店员说。 作为一家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张一元的现状是令人欣慰的:到目前为止,它已成为拥有200家连锁店,年销售收入超过7亿元的全国茶叶行业领军企业,还曾多年名列全国茶叶内销榜的首位。看着店内井然有序的一切,记者有些不敢相信:这真是20年前,那家只剩几名员工和数千元铺面资产的老店吗?但是张一元的副总经理,也是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元老刘家博肯定地说:1992年,北京市的许多老企业开始改革开放,我们几个员工跟着王秀兰总经理,从大栅栏店开始办起了市场化的张一元茶叶公司,当时就只有一两家店,上级管理权也在宣武区副食蔬菜总公司手里,我们面临的局面是既没钱也缺人,但是步子迈出去了,就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好在到了1999年,张一元彻底从一家国有企业改造成了股份公司,改制以后直接隶属于区国资委,我们的员工都得到了股份,这样人人干劲十足,企业的效益就一年比一年蹿得快。一晃20年过去了,张一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身为创始人之一的刘家博倒一点都没变,他每天的日程都排得紧锣密鼓,能休息上一天都是奢望。而身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董事长王秀兰,更是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全国各大产区与销区之间,从源头开始把好张一元茶叶的每道质量关,她把保护、传承、发展老字号几个字牢牢放在心上,稍有空闲还要翻茶书、念茶经。 茶是有灵魂的,它和人一样,具有茶品。我喜欢茶,喜欢边品茶边赏茶,世界仿佛一下子变得美好而纯净这是王秀兰曾经写过的一篇心理独白,道出了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的张一元茶叶,发展到今天最重要的一点坚持品质立身。也许正因如此,张一元的荣耀才刚刚开始。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988133.com/view.asp?id=3087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