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7日
-
安化千两茶何时再称王?的正文:
千两茶何时再称王?
自古以来,安化茶名甲天下,唐代就有;渠江薄片闻名于世。几乎自有文字记载起,茶叶就与中华民族的文明相始终。几千年发展到今天,真正以地方命名而为世所公认的茶,仅普洱茶、祁门茶、安化茶三种。安化茶品类繁多,其黑茶冠绝全国,花卷(砖)、茯砖、黑砖以其为尊;至于天尖、贡尖等菜装茶,更是独一无二。特别是安化红茶作为湖南红茶;湖红的代表,在市场上与另外两大红茶;祁红、;建红三足鼎立,十分畅销。安化松针、云云贵春芽和近年新崛起的安化银毫等名优茶,也保持了不衰的魅力。安化地理条件独特,茶叶品质优良,制茶技术精湛,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世代变迁,物用更替,民生沧桑,安化茶其名其实已远不及普洱茶和祁门茶,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造福民生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茶叶对于安化的重要性,纵观历史,可用;茶贵则邑富民富,茶贱则邑穷民穷来概括。清雍正八年县内立茶碑载;所赖以完国课、活家口者,唯茶一项。宋朝设;博易场;(即茶市)于县境,明朝以安化黑茶为官茶运陕甘茶马司换马,清朝则红茶大盛,而民国24年(1935年)湖南《民国日报》记载:;安化为全国产茶极富之区,岁入总额在50万元(银元)以上,历史不可谓不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扶持茶叶生产,安化茶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安化茶叶也跟随整个茶叶行业经历了自己漫长的阵痛期,一度衰落到谷底。拨开云雾看庐山真貌,这几年安化已经悄然崛起了一些民营茶叶企业,安化茶叶的资源优势和市场影响力雄风犹在。威古今之势虽然不同,在现今条件下,安化茶如何走整合复兴之路,乃至吸引资本打造行业船舰,作为区域经济的强势拳头出击,仍是一个极有价值的问题,值得重视和思考。安化茶叶历史和文化深博而且神奇,本文选取安化千两茶为例,并涉及其他史料,管窥蠡测,以供商榷。神奇千两卷一般说来,在我国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饮茶风尚,约有一个大体的传播规律。台湾产好茶,饮茶之风也盛,对国茶研究比较精深细致。而港澳粤三地,民间或者说社会各各阶层对饮茶也相当研究。台湾人饮红茶,三地和沿海其他地区也会饮红茶,然后越过南岭向内陆蔓延。蒸青绿茶、铁观音、小种乌龙都曾经是这么一种流行风一路刮过来的。台湾人所著的一些茶书,像《茶史初探》、《中国茶经》等写法独到、史料翔实、行文严谨而雅致有趣,是第一流的当代茶著,广布坊间。台湾文字工作者曾至贤花费十年心血,于2001年写成了一本影响甚大的茶书《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以至随后几年引发了一股收藏紧压茶珍品、品饮紧压茶的热潮。在这本书里,绝产多年安化千两茶(因其属于茶卷,本文亦称为千两卷)横空出世,惊动江湖。此书对千两茶推崇备至。2005年1月,广州军区副参谋长李卓成回老家安化过春节,据说他见到当地党政官员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知道吗?安化千两茶在广州热得不得了啦!品饮一道,讲究甚多,但茶叶品质的高下总是以色香味形为鉴评的。《方圆之缘》一书售价甚高,每本高达2400元新台币,然广州较大的茶行几乎每店皆备。其中讲到对一个陈年花卷开堂破汤时的情景,当时台北政要和名流耆老毕至,视为盛典。破篾竹、揭棕皮、撕蓼叶,观之其色如铁。泡而品之,则沉香浓烈,进口滑爽,汤色金黄明亮。千两茶属于黑茶系列的紧压茶中的花卷茶,和红茶、绿茶以及乌龙茶的越新越好不同,其陈放时间愈久味道浓烈醇香,若有窖藏茅台之特性。陈年千两茶内质转化的生物化学机理尚是一个待解的学术之谜。品质独特者可泡数十上百道而犹有沉香;泡后放置一个星期其味仍然完好,无碍品饮。近年来,千两茶风行韩、日和东南亚地区。韩日茶商不懂中文,但对千两茶却直接以;千两呼之。今年春节前,有些两国客商远足安化黄沙坪,数度重金搜购陈年千两茶,访遍民间和茶厂,确因其不可再得。他们甚至把当地招待他们的陈年千两茶茶叶残渣以保鲜膜仔细包好,全数带回去。因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便利,已有近200年历史、人工踩制并适应驼马运输的千两茶于1958年停产,为花砖所取代,直到近年才逐步恢复生产。目前珍藏于全界的陈年千两卷屈指可数,大英博物馆存有一支清代安化老茶号天一香茶行生产的花卷,日本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加工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台湾坪林茶叶博物馆和千茂茶业、湖南茶叶进出口公司也各有一支年代不同的陈年千两卷,均为不可再得的珍品。故宫博物馆存放的一支,据说估价已不下250万元人民币。在安化,以1950年代、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原料新制的千两茶,四个卷(即四支)的售价在10万元人民币左右。重出江湖的千两茶,其踩制技艺为安化所独有。江南边江曾是千两茶的主要产地踩制技术为一刘姓少数人所掌握,立有传子(媳)不传女(婿)之规矩。千两茶和花卷做工精良,极需劳动力,曾有人将一卷千两茶放入池塘浸泡七年,找捞起来看,茶心细密干燥如初,色香味品质不变。《方圆之缘》所述开卷之千现款茶,外包竹篓上有;华堂;二字铭记,作者以为是一晋商茶号名(以往山西客商多有经营千两茶者),实则乃过江踩制师刘华堂所留,此人1950年代还在做千两茶。渊远安化茶安化古称梅山,境内山脉连绵,重峦叠嶂,茶树广生,早在1072年建县以前就以产茶而名。唐代杨晔在《膳夫经手录》里说:潭州茶中有(益)阳团茶和渠江薄片,销往湖北江陵、襄阳一逞。五代毛文锡《茶谱》也说:;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又载:;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渠江发源于新化西北,经溆浦县边界至安化渠江镇汇入资水。说明公元9世纪时安化就已有了茶叶商品规模生产和经营。茶叶在安化;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并且;崖谷间生殖无几,惟茶甲诸州县。北宋需要茶叶与西北各民族换购马匹,政府设;博易场于县境,运入米盐布帛,交换以茶叶为主的土特产。至元、明,茶树由野生进入艺植,;深山穷谷,无不种茶,乡民大半以茶为业,邑土产推此第一。由于耕地稀少,粮食素不能自给,茶产多又价格高,以茶易粮成为解决民生的主要门路之一。所产茶叶质地优良,明洪武年间即有;芽茶入贡。由于茶马互市的发展,安化在嘉靖三年(1524)以前已创制黑茶,远销西北。明末清初,安化黑茶已逐渐占领西北边销茶市场,并运往晋、陕、冀等省销售,最高年份达4000吨,是封建王朝;茶马政策的主要茶叶基地。近代安化茶业经历了由兴到衰的曲折过程。1685年《湖南通志》记载:长沙府所属12县,共产茶约12500吨,其中安化占70%。18世纪国际茶叶市场以红茶为主宗,咸丰初年崛起的安化红茶做工精细,品质甚佳,为中国三大正宗红茶之一,颇受市场青睐。同治年间编纂的《安化县志》说:在红茶初兴时,茶商打包封箱,把安化红茶冒称武夷红茶出售,销路很好。孰知安化红茶清香味厚,原不亚于武夷,于是公开以;安化字号进入国际市场,畅销西洋,以致享有;无安化字号不买之美誉,当时年产销量达10万箱(约合3024吨)。后来由于印度、锡兰(斯里兰卡)在英国扶植下发展茶叶,其红茶品质优良,很快风靡世界茶叶市场。加之英国为保持殖民地宗主国地位,对华茶限制日多,我国红茶失去市场竞争力,到1900年销英仅6关担(约合0.4吨),安化红茶随之元气大伤。以后经历了俄销和太平洋战争外销阻塞等诸多起落,安化茶叶不再有一个相对长期的稳定发展环境。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官僚资本加大对茶叶贸易的垄断,茶农受荷捐杂税层层盘剥,辛苦劳动却入不敷出。解放前夕,安化诸多茶叶重镇,如小淹、边江、江南、雅雀坪、酉州、黄沙坪、东坪等处,大批茶行倒闭歇业。到1949年,全县仅产茶2370吨,茶区经济衰退,百业凋敝,民不聊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从经济和政策上为茶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注入血液。发放大米帮助茶农复垦荒芜茶园,取消苛捐杂税,无息贷粮贷款,无偿推广揉茶机,对新发展茶园和低产茶园改造给予经济补贴,采取一系列奖售措施,鼓励了茶农积极性,茶叶生产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黄金时代。1952年,安化全县茶园面积由解放初的7万亩恢复到10万亩,产量由2370吨半加到4456吨。茶叶生产全作组织的成立和制茶机械的推广,进而兴旺了安化茶叶。1958年,白沙溪茶厂改制花卷为茶砖获得成功。1959年,县茶场创制出享誉全国的名茶;安化松针,并作为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珍品送寄毛泽东主席品尝。从1977年至1985年,安化产茶量由5645吨增至8500吨,收购总值由753万元增至1891万元。黑茶、红茶是安化茶叶的大宗产品,绿茶也具有一定规模的年产量。但真正能代表安化黑茶制造肇始于明初,工艺经历代能工巧匠的探索和铸炼逐步成熟。时早产于小淹苞芷园,以后溯资江向上扩展,逐遍及全境。黑茶制造重视茶叶原料品质和制作工艺,以此形成自身独特的风味。安化黑茶以;六洞茶最为著名,火烧洞、条鱼洞、漂水洞、檀香洞、深水洞、仙缸洞之茶,供不应求。单就品质而言,则以田庄之高家溪、马家溪所产量佳,俗称;高马二溪茶。邻近桃源、沅陵等县也仿制黑茶,运至安化各埠出售,品质较次,称为;外路茶,而安化本地所产则称为;道地茶。前来安化采购、设店的茶商,有晋、陕、甘、鄂等省籍客商,各成一行帮。以晋、陕茶商资本为最雄厚,经营也最早,曾在冷市桥口建有楼阁,设立行帮组织互保。迢遥复兴路安化茶叶在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兴盛,得益于政策的扶持。80年代末期茶叶市场放开,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失去了购销和价格保护的茶叶市场逐步进入痛苦的调整期。在这一过程中,处于竞争弱势的茶农和茶区逐渐;自我流放,原来国有和集体所有的茶叶企业与经营机构走向衰败与消亡。到近年,安化一些老字号的公有大茶厂基本上丧失了作为正常企业的运营能力,亏损、负债,包袱沉重,几近倒闭。至于茶园,绝大多数已经荒芜。云台大叶种是全国都数一数二的优良茶种,但茶地荒废、挖茶植竹的现象已经日多,茶农无力保护更无力经营。稽古可以论今。安化茶区历史流传有;安化山里不作田,三个茶阳春吃一年之说法。光绪6年至12年(1880-1886年),湖南红茶从汉口外销,每年高达90万箱,收入白银1000余万两,其中安化年收入400500万两。每及茶叶上市,省内外茶商云集境内,多时有300多家。宁乡、桃江、新化等县的农民涌入境内帮工,女采男运,有五六万人之多。清末在安化设茶厘专局,小淹税收最旺时年达40万两白银。从目前的茶叶市场来看,种茶、加工茶和经营茶仍是有利可图的,并且对安化茶区农民而方是不输其他经济作物种植效益的事。安化茶叶得天独厚的品质、民间深厚的加工技艺和设备配制,尤其是安化茶强大市场融入能力,具有重振的厚实基础。以千两茶为例,尽管1958年改成花砖后停产,但在1983年和1999年曾两度应海外市场要求恢复生产。1997年,一位台湾客商专程赴安化寻找千两茶的踪影,而他竟不知千两之名,因其形似柱而以;棒茶之名访之,想购置一批以供茶客之需。目前安化一些民营茶厂生产的千两茶已经颇具规模。安化黄沙坪茶厂已有180多年历史,为老字号茶行永泰裕曾阳始人李梅森的后人所购置经营(永泰裕曾是资江流域最大的茶号),现在安化所产千两茶以该厂最为有名,畅销海内外。千两茶的踩制过程复杂,规矩也多,开采前要杀雄鸡祭陆羽以示郑重。原料讲究,采下的鲜叶要在专门的难叶棚日晒夜露55天,而且须采经霜经露经雾的叶片才佳,要用松木和七星灶烘烤,等等。只有专门的踩制师傅才能做出真正的千两茶,才有千两茶独特的品质和风味。从1990年恢复千两茶批量生产以来,广东、港澳、台湾、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地已经出现了安化千两茶的踪迹,被广大茶客视为座上珍品。广州的一家大苛号,仅紧压茶库存就超过1亿元,并且只有安化卷、益阳砖、普洱饼、下关它四个品种。肇庆的藏家个人手中紧压茶珍品有价值数千万元者。千两家茶的声誉鹊起,甚至带动了安化红茶、绿茶的销售,安化黄沙坪茶行就从中受益非浅。但千两茶在自己的故乡仍未广为人知,颇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况遇。去年10月在银城大市场举办的全省绿色食品博览会上展出了一支千两茶,认识的只有两人。一位是50年前在安化狙击过日军、后带一支千两茶去了台湾的国民党老兵,一位是家在千两茶产地的市级党政官员,也许,这不仅是千两茶,并且也是整个安化茶叶令人寻味的象征。安化茶叶到底怎样?熟悉茶叶和市场行情的人都可能讲出些子丑寅卯来。安化山区雨水充沛,昼夜温差大,常年云雾潦绕,极适宜于茶树生长。茶叶内质丰富、可泡出物含量大。用安化绿叶原料进行揉捻,浓度很高的茶叶要用桶接盆装,这是平地茶不可能有的。一担二级工夫红茶,另的地方产的可能卖到540元,但安化茶却是640元一分不少。同样级别的绿茶,安化要比别处高30元一担。用来提炼茶多酚的片末,安化片末是湖北片末两倍价钱就制茶机械而言,安化有适合自身茶叶特点独特的制造和搭配方式,加工出来茶叶色泽好,条索好,等级分明,香气自成一格,为行家所欣赏。尤其在环保和保健上,安化茶有60多项指标未检出,全省只有生态保护最为成功的;绿色产品衡山茶可与媲美。安化作为老茶区和我国最早的茶叶教育与试验基地,民间储备着大批最为优秀的茶叶技术人才对于安化茶叶,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其潜力和优势。安化茶叶仍然要走造富于民的大宗产品之路,在公有茶叶企业失去竞争力的情况下,要给予政策积极扶植发展势头好的民营企业,鼓励他们做大做强。通过发展本地茶企和招商引资,逐步形成;基地+农户+企业的格局,实现区域特色经济的飞跃。只有茶农受益、茶商得利,茶叶产业才有可能实现持续发展。一些名优茶固然要扶植,要做响品牌,但有限的产量永远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安化茶叶重振辉煌,是一件真正值得努力的大事。千两茶实属;世界茶王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988133.com/view.asp?id=28555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