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我国茶叶质量管理水平全面提高_43的正文:
(作者系农业部茶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主任)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茶叶质量安全,经数十年不懈的监管,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消费者的需求,还适应了国外标准的要求,出口量和出口额逐年提升。 茶叶质量安全标准全面提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多次修改茶叶标准。2005年发布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和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涉及茶叶中的9个农药残留限量和2个污染物。2012年,重新修订发布了GB2763-2012《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和GB2762-201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涉及茶叶的安全限量指标达到27项,其中农药残留限量25项,污染物2项,项目指标是2005年标准的2.5倍。 茶叶管理行业还发布了相关标准,如农业部发布了无公害农产品茶叶检测目录,涉及农药残留12项、重金属1项;绿色食品茶叶标准涉及农药残留15项、重金属2项;有机茶标准则要求所有的农药都不得检出。为保证生产出符合要求的茶叶产品,还发布了茶叶产地环境条件、茶叶生产技术规程、茶叶加工技术规程、茶叶包装、运输和贮藏通则等标准,对茶叶生产、加工、运输全过程进行规范控制。 目前,我国已制定、发布茶叶相关国家标准(不包括茶叶加工机械)98项,行业标准(含农业、供销总社等)104项,地方标准近200项,形成了完整的标准体系。而且,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标准在全世界几个主要产茶国中是要求最高的。 推广新型植保技术模式 近年来,各茶叶主产地根据茶叶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集成了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在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的示范县大面积推广。 湖北省英山县实施空中挂灯(频振杀虫灯)、(茶)棚面插板(黄色诱虫板)、(茶)园内喷生物药的措施,每年减少化学农药使用2~3次,亩年均节省农药及劳力投入50多元,已创办绿色防控示范园5个,示范面积4560亩,辐射带动面积5万余亩。一些茶叶龙头企业在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上发挥了带动作用。如福建安溪八马茶叶公司在西坪镇珠洋村的1060亩的老茶园,应用绿色防控技术,茶园防治病虫害成本下降了50元亩左右,而且茶叶达到了出口日本甚至部分出口欧盟的要求,成为方圆数万亩茶园的示范基地。 在茶园集中地区推行统防统治模式。四川嘉竹茶叶公司于2005年组建了全国首家统防统治中心,在浦江县同心村实施,采用统防统治中心→片区负责人→统防大队→茶园管理小组的四层管理模式。推行三优两免一补一返的激励措施,即优惠提供农资、优先收购、优价收购;免费为茶农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免费为已签订单茶农的茶园统一防治病虫害;对按要求管理茶园的茶农,每亩费用补助20元;公司按茶农手中的协议茶园质量追溯管理卡记录的交售鲜叶量,年底每公斤返利0.1元。这些措施的应用,有效地保证了产品原料的安全性,产品不仅达到日本茶叶卫生标准,而且符合欧盟茶叶农残要求。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2010年在所辖的9个村和1个专业合作社实施茶园病虫害统防统治,政府在组织上和经费上提供保障,各村设植保员并落实农药销售用房,建立了由各村植保员观测、茶叶研究所专业技术人员发布、村或农户集中防治的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护体系,建立了协议采购农药,定点购买、统一补助标准、回收农药包装的管理方式。 实施全程质量管理 为确保茶叶质量安全,政府不断加强监管。2000年,农业部开展了茶叶质量安全普查,2009年开始对茶叶质量安全进行例行监测,2011年开始了国家监督抽查以及茶叶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从多层面、多渠道对茶叶质量安全进行以点带面的管理;各茶叶主产地的政府部门,加强了对茶叶投入品的监管。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茶叶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倒逼出政府在管理高毒高残留农药上的高压势态,建立了茶叶质量安全的防范机制和预警机制。 实施品牌战略,提升管理水平。2001年将茶叶纳入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开展无公害茶叶基地的建设和产品的认证,发布了无公害茶叶标准;茶叶绿色食品标准在1992年发布;有机茶成为我国第一个有机食品,2001年发布了有机茶系列标准,建立了茶叶全过程控制的管理模式。近几年,开展了茶叶标准园的建设,已在全国建设了50个茶叶标准化基地县。茶叶产业还在积极推动良好农业规范(GAP)和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的管理水平。spanstyle="display:none">span>
标签:
|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