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1日
-
六堡茶专家:金花六堡茶与洗茶的正文:
茶专家:金花六堡与洗茶
彭庆中(三口居士)/文(转载请注明作者)话说洗茶
据学者考证,;洗茶一词始用于北宋,不过原来不是现在这个意思。据说原来是茶叶采摘后制作过程中的用语,根本不是泡茶那一个程序的意思。后来,不知怎么就将这个词用到了泡茶过程中。
唐代,当时人们喝茶是使用;煮茶的方式,先是;烤茶,待饼茶冷却后,将其敲成小块,之后就是碾茶了,倒入碾钵碾碎,用箩筛选出粗细适中的茶颗粒,之后才到;煮茶。由于当时的这种煮茶法,洗茶还未成为一道专门的程序,仅仅是在烹茶时去掉;第一煮时的水沫,以防;其味不正,影响品感。这点在陆羽《茶经五之煮》中有记述:;第一煮水沸,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
最早将;洗茶单独列为煎茶的一个重要环节见于明代《茶谱》(钱椿年编,顾元庆删校)对前朝及当时有关茶之制造和品饮的方法进行了总结。《茶谱煎茶四要》有记载:;一、择水。二、洗茶:凡烹茶先以热汤洗茶叶,去其污垢、冷气,烹之则美。三、候汤。四、择品。但该书这里提到的;洗茶仍然只是;煎茶的一个步骤,不是用于泡茶。在明代,喝茶之法逐步改煮茶为泡茶,在泡茶中加入;洗茶程序的做法,估计由此;煎茶移植过去,最早或始于明清。
如何洗茶?
从明代《茶谱》所载:;洗茶:凡烹茶先以热汤洗茶叶,去其污垢、冷气,烹之则美。这句话很值得分析,说到了洗茶的点子上,笔者发现,这个关键点被很多现代人忽略了。
古人用字很讲究也很精确:;热汤与;沸汤明显的差别,我们现在用沸汤来洗茶,甚至反复洗确实是不正确的。一开始,我们的古人就提出是;热水洗,而不是;沸水洗了。其作用是;去其污垢、冷气,这里;污垢就不多说了,中国茶叶学会的刘仲华教授认为洗茶不单是洗涤尘沙等附着物,还有除去部分易溶于热水的农残物和重金属物质的作用。而去;冷气则是指其另一种作用;润茶、醒茶之用,主要是为了下一步泡茶时,可更好地体现茶的香气和滋味。
这个;温茶、润茶、醒茶的作用可以理解为;去掉茶叶中的阴湿之气。因茶叶有很强的吸湿性、吸收异味性,内含多种;亲水物质,故在贮放过程中极易吸收潮气和异味。通过洗茶时的热水浇淋,可去掉茶叶中的湿气、冷气和附着表面的少许杂味,并使茶叶舒张,预热以进入;状态。
有心的茶友不妨尝试尝一下洗茶的茶汤,是不太好喝的,而且味道显得不如后面几道茶汤味道;纯正,所以也不必担心洗茶把茶中精华都洗去了。有学者呼吁;不洗茶,倒大可不必,其实最关键是要正确洗茶。至于正名;洗茶为;润茶或;温茶什么的,倒也未尝不可。
根据有关实验,茶的香气成分以及一些对有益人体的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在第一次加水后3秒即开始大量溶入热水中,若;洗茶超过3秒钟,这些茶的有效成分就会开始大量损失。因此我们洗茶时,热水注入后应尽快将水倒去,不应浸泡过长时间,最好控制在3秒之内为宜。
金花是什么?
;金花是什么?;金花有什么作用?;六堡茶的金花是怎么样的?对品质有什么影响?很多茶友或多或少或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确实,针对六堡茶金花研究者甚少,研究论文也不多,很多研究者将其与;茯砖茶的金花等同,而且也形成了一定共识。不过,就从其表面形状及分布情况来看,两者还是有一点点差异的。其微生物种类菌种是否一致,还有待专家学者去进一步研究。
这里先用业界研究者大多借用与茯砖金花一致的做法,据四川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付润华等的《黑茶渥堆作用的研究》一文对金花;优势菌种名的论述比较详细:;对发花中微生物研究主要是优势菌种名的研究,且长期存在分歧。1981年仓道平等鉴定表明优势菌是灰绿曲霉群中的谢氏瓦曲霉,由于缺乏扫描,对有性孢子的表面未能观察清楚,1986年温琼英通过电镜观察将该菌初步定为冠突曲霉,1990年,温琼英又与齐祖同对该菌鉴定为冠突散囊菌,无性型名称为针刺曲霉,异名为冠突曲霉。王志刚等也持此观点;这也是大多数学者认可的名称。但刘作易等研究表明该菌是灰绿曲霉群谢瓦氏曲霉变种。
学术上最终定名这个事还是留给专家去做吧,我们先说说这个花,这种金黄色的小圆球是指这种冠突散囊菌产生金黄色的闭囊壳,俗称;金花。闭囊壳是子囊菌门、不整囊菌纲的子囊果(产生子囊孢子的结构),呈球形,无孔口的封闭状。也就是说,这种冠突散囊菌我们是看不到的,这个很容易理解,谁眼睛像显微镜还看得到细菌?我们看见的是这种冠突散囊菌产生金黄色的闭囊壳。
笔者认为,很多人甚至很多学术论文把这种冠突散囊菌产生的金花(闭囊壳)直接称作冠突散囊菌是不准确的。
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988133.com/view.asp?id=26976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