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7日
-
多名中国茶业界专家学者深刻阐述分析六堡茶产业发展的正文:
3E中国普洱茶网11月10日讯:历史名茶向现代产业发展,不仅要实现产品的标准化、多样化、功效化和品牌化,还要创新营销模式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在日前举行的六堡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陈宗懋、江用文、汪一飞等多名中国茶业界专家学者深刻阐述了他们的独到见解。
既要树品牌,又要重品质
我国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茶叶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均稳居世界第一,但又存在着产能过剩、出口增长缓慢、质量安全尚存隐患等问题。在乐见茶产业快速发展成果的同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宗懋也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陈宗懋认为,当前我国茶产品在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控制,以及加工生产的外部环境等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因此,茶叶生产企业一定要坚持稳定面积,提高茶叶的单产量、质量和效益,通过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安全化和标准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对于六堡茶的产业发展之路,陈宗懋说,作为黑茶的新星,六堡茶还处于上升发展阶段,只要发展方法得当,就会拥有很光明的前途。他建议梧州加强对六堡茶保健功效的研究和宣传,在市场营销时突出其独有的有助降血脂、减肥等特性,以此适应注重身体健康的现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增强提升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江用文在发言中说,六堡茶应该在产品的品质、品牌和品位上做好文章,实现三者的有机融合。品质上,要抓好六堡茶原料基地建设,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的茶园建设抓好原料品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品牌上,六堡茶推介过去一直侧重独特的槟榔香味、红浓陈醇特点等,而要扩大市场推广效应,就要深入研究消费心理,将品牌定位和产品定位结合起来,提炼出更为精准的营销理念;品质上,应该多挖掘六堡茶深厚的文化内涵,细分目标消费群,开发多样化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情感价值,从而提升品位。
传统是基础,突破在现代
面对全国茶产业产能过剩、功能浪费、质量安全、竞争激烈等问题,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院长助理、高级工程师汪一飞认为,茶业发展基础在传统、突破在现代,应该创新发展理念,用现代技术对茶资源内含物特别是功能性成分进行全方位利用和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茶的消费价值。同时,茶资源开发不应限于饮品,还应广泛推广到食品、医药、保健、日用化工等领域,让茶产业从红海走向蓝海。
汪一飞还认为,茶产业创新的主体应当是企业,但动力不单单在企业。政府、企业、学界等各方面应该形成政、产、学、研共同努力的局面,形成一个战略合作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创新载体模式建立创新战略联盟,推进茶业这个民生产业、生态产业和健康产业的健康发展。
湖南农大教授、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仲华认为,目前六堡茶驱动消费的内在动力还很薄弱,如何提升其吸引力应是未来营销的着力点。刘仲华曾利用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对六堡茶的保健功能进行过深入研究,证明六堡茶在降低血脂、消减脂肪、提高人体免疫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为此,他建议六堡茶生产企业创新营销模式,以科学成果为依据,加强对茶产品保健功能的宣传,并加大对茶饮料、茶食品等高端产品的开发,将保健这一时尚文化与六堡茶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品牌内涵。
浙江大学教授、浙大茶叶研究所所长梁月荣将发言的焦点放在了茶叶的良种培育上。他认为,每个成功的名茶或者茶区的背后,都有若干个良种作为基础支撑,由于良种具有高产、稳产、高效的特点,是解决茶产业关键问题的关键因素。梁月荣建议梧州加大对六堡茶良种的选育、研究工作,一方面从梧州本地品种资源中培育出更适合现代化生产的优良品种,另一方面开展茶叶不同品种适制性研究,筛选优质品种予以引进推广,提高感官品质和消费者接受程度,并进行特异品种选育,以此开发出具有不同风味的六堡茶新产品。
作者:黄海志稿件来源:梧州日报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988133.com/view.asp?id=26769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