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01日
-
现今和古代茶具的冲泡艺术有很大的不同2的正文:
Cp> 一般人在家中或办公室中常用陶瓷杯或玻璃杯泡茶,方法简便,但因茶叶与茶汤一起浸泡,易使茶汤苦涩难喝;比较实用的是泡大壶茶,但要按一定的比率来放置茶叶与水量,一般标准比率为茶叶∶水=1∶50,大约冲泡5至6分钟后,把茶汤倒入另外的容器内,再慢慢饮用;如需同壶再泡,加入开水即可,但宜加长冲泡时间。
比较讲究的泡茶方式是茶艺泡茶,在生活中加入了艺术的因素。首先得准备一套茶具,包含茶壶、茶杯、茶船、茶盅、茶巾和煮水器等。先将茶叶置入茶壶内,置入量约为壶之13-12,冲入开水,盖妥壶盖,第一泡约60秒即倒出,倒茶时应来回倒入茶杯内,以求茶汤浓淡均匀。但常有人将第一泡茶以数秒钟冲泡后,倒入茶杯和茶盅内,再倒掉不喝,此乃为提高茶壶及茶杯温度,以促进茶叶香气的挥发,称之为温润泡。要喝第二泡时,再冲入开水,往后每一泡,时间应顺延15-20秒,即可倒出饮用,今和古代茶具的冲泡艺术有很大的不同。
宋、元、明三代,煮茶器具是使用一种铜制的茶罏。据《长物志》记载:宋元以来,煮茶器具叫茶罏,亦称风罏。陆游《过憎庵诗》日:茶罏烟起知高兴,棋子声疏识苦心。依此说,宋陆游年间就有茶罏一名,元代著名的茶罏有姜铸茶罏,《遵生八笺》说:元时,杭城有姜娘子和平江的王吉二家铸法,名擅当时。这二家铸法主要精干罏面的拔蜡,使之光滑美观,又在茶罏上有细巧如锦的花纹。制法仿古,式样可观,还说炼铜亦净或作。实指镀金。由此可见,元代茶罏非常精制,宛如工艺品。时至明朝,社会也普通使用铜茶罏,而特点是在做工上讲究雕刻技艺。其中有一种饕餮铜罏在明代最为华贵。饕餮是古代一种恶兽名,一般在古代钟鼎彝器上多见到这种琢刻的兽形。是一种讲究的琢刻装饰。由此见到,明代茶罏多重在仿古,雕刻技艺十分突出。
除了煮茶用茶罏,还有专门煮水用的汤瓶。当时俗称茶吹,或铫子,又有镣子之名。最早我国古人多用鼎和镬煮水。《淮南子说山训》载: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高诱注:有足日鼎,无足日镬。(明清时期,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把镬叫锅。)从史料记载来看,到中世纪后期,用鼎、镬煮水的古老方法才逐渐被汤瓶取而代之。
过去一些作家认为,我国约在元代出现泡茶(即点茶)方法,因此元代煮水器具为之一变(指改制用汤瓶)。但据小编所收集的史料来看,煮水用瓶在南宋就存在了。这里顺便摘引两条史料为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有记载说: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然近世(指南宋)沦茶,鲜以鼎镬,用瓶煮水,难以候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依罗大经之意,过去(南宋以前)用上口开放的鼎、镬煮水,便于观察水沸的程度,而改用瓶煮水,因瓶口小,难以观察到瓶中水沸的情况,只好靠听水声来判断水沸程度,《鹤林玉露》又说:陆氏(陆羽)之法,以末(指碾碎的茶末)就茶,故以第二沸为合量下末。陆羽是唐朝人,是《茶经》的作者,被认为是我国唐代茶文化兴起的奠基人。这样一个茶家煮水都使用镬,足可说明唐代还未曾使用汤瓶。又据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煎茶歌》中谈到煮水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苏轼的这段诗词可以作为宋以来煮水用汤瓶的又一很好的例子。
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988133.com/view.asp?id=20756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