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0日
-
安溪茶叶铁观音的起源的正文:
溪铁观音属于乌龙茶类,是乌龙茶中的极品,乌龙茶类中的代表。安溪铁观音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其创制年代,据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制茶学》载:“青茶起源(即乌龙茶):福建安溪县劳动人民在清雍正三年至十三年(1725-1735年)创制发明了青茶,首先传入闽北后传入台湾省。”安溪铁观音因品质优异,香味独特,各地相互仿制,先后传遍闽南、闽北、广东、台湾等乌龙茶区。20世纪70年代,日本刮起“乌龙茶热”,乌龙茶风靡全球。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广西等部分绿茶区纷纷引进乌龙茶制作技术,进行“绿改乌”(即绿茶改制乌龙茶)。目前我国的乌龙茶有闽南、闽北、广东、台湾等四大产区,以福建产制历史最长,产量最多,品质最好,尤以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岩茶闻名于海内外。
世所公认,安溪县是世界名茶――乌龙茶中之极品安溪铁观音的故乡,所以提起安溪铁观音,人们就会联想到安溪县,提起安溪县,人们就会联想到安溪铁观音,似乎安溪铁观音已成为安溪县的代名词。安溪铁观音因安溪县而茂盛,因安溪县而香飘万里;安溪县也因安溪铁观音而繁荣。由于安溪铁观音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安溪县经济的腾飞。今日安溪铁观音故里安溪县,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到处呈现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名茶铁观音故里安溪县 安溪县既是世界名茶铁观音的故乡,也是全国名茶黄金桂的发源地,又是福建省中国乌龙茶出口的基地县。安溪县产茶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安溪茶叶品质优良,驰名中外。据《安溪县志》记载:安溪县产茶始于唐末,兴于明清,盛于当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有“龙凤名区”、“闽南茶都”之美誉。1995年3月,安溪县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2001年,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一批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基地县”,并被农业部、外贸部联合认定为“全国园艺产品(茶叶)出口示范区”;2002年,又被农业部确认为“南亚热带作物(乌龙茶)名优基地”。2004年,安溪铁观音被国家列入“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自古“名茶藏名山,名山出名茶”。安溪铁观音就是由那种青山绿水、景色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出来的。 一、安溪独特的地理位置 安溪县位于福建省的东南部,晋江西溪上游,北纬24°50′~25°26′,东经117°36′~118°17′,地处闽南厦(门)、漳(州)、泉(州)金三角结合部,居山而近海,隶属历史名城泉州市。它东接南安市,西连华安县,南毗同安县,北邻永春县,西南与长泰县接壤,西北与漳平县交界。东西长74公里,南北宽63公里,面积3057.28平方公里。县境呈圆形,俗称“一块碟”,是泉州市地域最大的县。安溪县现辖24个乡镇、458个村(居),人口107万,是福建省主要的侨乡和台胞主要的祖籍地。在台、港、澳的安溪县籍同胞和旅居海外的安溪县籍华侨、华人,分布于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共有三百多万人。其中在台湾的安溪县籍同胞就达二百多万人,约占台湾人口的1/10,超过安溪县本土的一倍。 二、安溪县优越的自然环境 地貌环境:安溪县境内多山,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安溪县地处戴云山东南坡,戴云山支脉从漳平市延伸安溪县境内,地表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安溪县境内按地形地貌之差异,以湖头盆地西缘的五阆山至龙门跌死虎岭西缘为天然分界线,线以东称外安溪县,线以西称内安溪县。西北部山峦起伏,山峰林立,千米以上高山2461座,平均海拔700米以上。东南部地势较平缓,千米以上高山475座,平均海拔500米以下。安溪县群山环抱,峰峦叠翠,甘泉潺流,河谷、盆地串珠般地分布于西溪、蓝溪两岸,草木繁茂,四时花香,古有“龙凤名区”之美誉。 气候环境:安溪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光、热、水资源丰富。外安溪县海拔较低,年降水量1600~2000毫米,年平均气温19.5~21.3℃,相对湿度76%~78%,年日照2000小时左右,无霜期350天。内安溪县海拔较高,年降水量1800毫米,年平均气温17~18℃,相对湿度80%以上,年日照1850小时,无霜期260天。这里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季节性变化明显,具有相对低温、高湿、多雾的气候特征,为安溪铁观音的生长和优异品质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更难得的是,安溪县虽近海,却有崇山峻岭相阻隔,不受海风侵扰。在整个小气候区内,茶区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没有污染。这种独特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安溪铁观音的生长和优异品质的形成。 土壤环境:安溪县山地辽阔,植被良好,土壤肥沃。全县山地面积330万亩,以红壤为主,土壤的pH值在4.0~5.5之间。土层深厚,土质松软,保水性能好,有机质含量较高,矿物质营养元素丰富,锰、锌、钼含量也较高。有的茶园在深80~100厘米的土层里含有一定数量的呈半风化状态的碎石块。这种土壤不仅十分适宜安溪铁观音的生长,而且为安溪铁观音独特的色、香、味起了重要作用。 三、安溪悠久的种茶历史 安溪县是个千年古邑。考古发掘表明,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安溪县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周时安溪县为闽越地,秦时属闽中郡,汉初属会稽郡,三国时属吴之建安郡,晋代为晋安郡,隋唐时属南安市。唐咸通五年(864年)置小溪场。五代后周显德二年至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以小溪场和划出毗小溪场的南安近地正式置县,并以境内溪水清澈之意命名为清溪县。宋宣和三年(1121年),另取溪水安流之意,改称安溪县,沿袭至今。 安溪县种茶始于唐末。当时翰林学士韩有诗曰:“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五代时,种茶逐渐发展,已将茶作为礼品赠送。开先县令詹敦仁在五代时受龙安岩(今龙门镇溪内村)悟长老惠茶,作此代简:“泼乳浮花满盏倾,余香绕齿袭人清。宿酲未解惊窗午,战退降魔不用兵。”宋代,安溪县不论寺观或农家均已产茶了。安溪县蓬莱《清水岩志》载:“清水峰高,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崆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得与补茶经焉。”五代越王钱的幕僚黄夷简,在北宋统一中国时,曾称疾退隐安溪县别业,其山居诗有:“宿雨一番疏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到了明清,安溪茶叶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并有了名气。明嘉靖《安溪县志》载:“茶名于清水,又名于圣泉”,“茶,龙涓、崇信(今龙涓、西坪、芦田)出者多”,“茶产常乐,崇善等里(今剑斗、白濑、蓬莱、金谷)货卖甚多”。安溪县八景之一“阆岩夕照”的阆苑岩大门,至今尚留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的对联。可见当时茶叶生产已遍及内外安溪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明代,安溪茶农发现与创造了茶树无性繁殖法。明代以前,我国茶树均采用种子直播的有性繁殖法,茶树容易变种。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前后,安溪茶农从茶树枝条压在土壤中能生根发芽得到启发,创造出茶树整株压条繁殖法。因而,安溪县成为了中国茶树无性繁殖的发源地。明末清初,安溪茶农又创制了乌龙茶。乌龙茶是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的半发酵的特种茶。乌龙茶采制工艺的诞生,是对我国传统制茶工艺的又一重大革新。后来,安溪茶农发现了名茶铁观音。特别的乌龙茶制作工艺、独一无二的安溪铁观音,奠定了安溪县作为中国名茶之乡的地位。 四、安溪是茶树良种的宝库 “安溪县之山郁嵯峨,其阴长湿生丛茶。”这是明末清初的名士阮锡在《安溪县茶歌》中写下的名句。安溪县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生长着许多野生茶树。1957年,在安溪县蓝田乡福顶山森林中,曾发现一群野生古茶树,其中一棵最大的树高6.3米,胸围18厘米,树幅2.7米。1961年,在安溪县剑斗镇水拔头山森林中发现了许多野生古茶树,其中最大的一棵树高6.5米,胸围58厘米,树幅3.2米。此后,还在安溪县西坪、福前、祥华、官桥等乡镇的森林中陆续发现了野生古茶树。经茶叶专家鉴定,这些野生古茶树树龄已有1000~1200年,是研究安溪茶叶与茶文化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这些野生古茶树经过安溪茶农长期的驯化、选育,已培育出许多茶树优良品种。目前已收集的茶树品种达54个,其中不少品种是我国茶树名、优、特、稀品种和适制乌龙茶的王牌品种。1984年全国第一批审定通过的30个茶树良种中,安溪县占了6个,即安溪铁观音、黄(黄金桂)、本山、毛蟹、梅占、大叶乌龙,被誉为“茶树良种的宝库”。安溪铁观音、黄、本山、毛蟹已成为安溪县四大当家良种,亦称为“四大名茶”,其中以安溪铁观音最为著名。 安溪铁观音茶树的形态特征十分显明。其植株为灌木型,属中叶类,迟芽种。树姿开张,枝条斜生,稀疏不齐;叶形椭圆,叶色浓绿,叶质厚脆,叶片波状,略向后翻;叶齿疏钝,芽梢肥壮,嫩芽紫红;开花较多,结实率高。萌芽期在“春分”前后,停止生长期在“霜降”前后,一年生长期7个月左右。安溪铁观音天性娇弱,抗逆性较差,根系欠发达,分枝性能低,有“好喝不好栽”之说。因此,只有良地、良种、良法,才能获得高产优质。 五、茶文化的旅游胜地 安溪县置县历史悠久,境内山川秀丽,文物古迹众多。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游历安溪县,并题名“清溪八景”。全县被列入省、市、县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五十多处,其中著名的有国家4A级名胜风景区清水岩、名冠八闽的安溪县文庙、历史悠久的安溪县城隍庙、清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故居等。近几年来安溪县大力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具有茶乡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先后投资建设中国茶都、茶叶大观园、茶叶公园、生态观光茶园、安溪铁观音发源地遗址等旅游景点,推出休闲度假、名胜古迹旅游、茶都观光、生态茶园探幽等四条旅游线路。安溪县茶文化旅游线路已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了。 安溪清水岩安溪县自建邑起始,就是闽地重镇,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尤其当地浓郁的闽南文化特色,使安溪县别具魅力。 据相关史料记载,佛、道两教传入安溪县始于唐代,至唐末,二教在当地已拥有大批宫庙寺院。历史的发展让佛、道两教在中华文化中越来越趋融合状态,所以当地出现了不少综合体现佛、道二教特色的庙观,清水岩就是这其中的翘楚。千年古刹清水岩位于安溪县城西北部的蓬莱山上,这里奇峰耸秀,怪石嶙峋,鸣泉清澈,岩壑幽奇,古木奇树参天。闽南地区尊称为“乌面祖师”的清水祖师陈普足就曾在这里修炼,并圆寂于此。清水祖师又称麻章上人,生前是北宋时期的名僧,圆寂后被奉为神僧,在闽南和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有众多的信奉者。 这里的古迹建筑异常精彩,主要包括寺庙建筑和摩崖石刻。其中蓬莱祖殿依山临壑,呈独特的“帝”字型结构,楼阁连缀,气势恢弘。相传共有99间房子,面积达3200平方米。整座建筑红墙绿瓦,装饰精美,最能体现闽南特色的是凌空欲飞的屋檐。 清水岩有摩崖石刻、碑刻等共二十多方,时间从宋代至今,书体有楷、篆、隶、行,不乏珍品。 安溪县文庙安溪县文庙坐落在县城南端,背靠凤山,前滨蓝溪,建筑宏伟精美。文庙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建于宋咸平四年(1001年)。元至正十四年(1344年)毁于兵乱,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重建,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再毁于倭寇。至清康乾年间,经过了数次较大规模的维修,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大成殿是庙宇中的主体建筑,如意斗拱,纵横交错,丹墀、蟠柱精工雕刻,木雕繁复富丽,栩栩如生。闽南妖娆多姿的独特建筑风格,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现。 安溪县八景安溪县风光如画,山水幽奇,地处县城附近的安溪县八景最为可观。现录明万历进士秦钟震的“清溪八景回文诗”,让我们可从中领略八景的迷人之处。 中国茶都创建于2000年的中国茶都――安溪县全国茶叶批发市场,是我国首家集茶叶贸易、信息交流、茶文化研究、旅游、科研为一体的茶业新都市,也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功能最全、品位最高、效益最广、影响最远的茶叶批发市场。2001年10月,安溪县全国茶叶批发市场被农业部批准为定点市场。茶都位于福建省安溪县城关南大门,地处闽南金三角,紧邻厦门经济特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国道、省道、漳泉铁路在此交汇,火车站、长途汽车站近在咫尺,交通十分便捷。茶都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占地面积250亩,总投资5亿元,有十多座庭院花园式建筑,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1200间商铺,两个茶叶交易大厅,1600个摊位和一万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还建有茶叶精品展厅、茶都客运站、茶都酒店、茶文化博览馆等。设立了茶文化研究中心、茶叶质量检测中心、茶科技咨询服务中心,还有电子商务网站、仓储、居住、物流派送等一应俱全的多功能设施。它不仅是个茶叶专业市场,而且是茶文化旅游、传播和交流的一个新的巨大平台。茶都除经营安溪铁观音等名茶外,还经销全国各地各类名茶,以及各种茶具、茶包装、茶机械、茶食品等。2003年,这里茶叶交易量达一万多吨,交易额6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展现了安溪县现代茶业的形象。 茶叶大观园茶叶大观园位于凤冠山山麓、凤山风景旅游区内,与千年古刹东岳寺、城隍庙、凤山弥勒大佛联成一体,是一座依山而建,富有时代气息的仿古园林。园内荟萃世界各地及中国名贵茶树品种53种,并建有茶艺馆、茶史馆、茶作坊、碑林、休闲茶座等,茶业大观,尽在于此。安溪铁观音的发源 据《安溪县志》记载清雍正年间,名茶铁观音发源于古老茶乡安溪县的西坪尧阳。在安溪县乃至福建省内广泛流传着两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讲述着安溪铁观音的由来。 一、安溪铁观音的“魏说” 相传,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后,西坪尧阳松林头(今西坪镇松岩村)的老茶农魏荫(1702-1774年),勤于种茶,又信奉观音,每日晨暮必在观音像前敬奉清茶一杯,数十年不辍。有一天晚上,魏荫在熟睡中梦见自己荷锄出门,行至一溪涧边,在石缝中发现一株茶树,枝壮叶茂,芬芳诱人。魏荫好生奇怪,正想探身采摘,突然传来一阵狗吠声,把一场好梦扰醒。第二天清晨,魏荫循梦中途径寻觅,果然在观音仑打石坑的石隙间,发现一株如梦中所见的茶树。他细加观察:茶树叶形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异于它种。他喜出望外,遂将茶树移植在家中的一口破铁鼎里,悉心培育。茶树经数年的压枝繁殖,株株茁壮,叶叶油绿。于是魏荫便适时采制,果然茶质特异,香韵非凡。他视为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贵客嘉宾临门,才取出冲泡品评。凡饮过此茶的人,均赞不绝口。一天,有位塾师饮了此茶,便惊奇地问:“这是何好茶?”魏荫就把梦中所遇和移植的经过详告塾师,并说此茶是在岩石中发现,岩石威武胜似罗汉,移植后又种在铁鼎中,想称它为“铁罗汉”。塾师听后摇头道:“有的罗汉狰狞可怖,好茶岂可俗称。此茶乃观音托梦所获,还是称‘安溪铁观音’才雅!”魏荫听后,连声叫好。 二、安溪铁观音的“王说” 相传,安溪县西坪尧阳南岩(今西坪镇南岩村)有位仕人叫王士让,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出生,雍正十年(1732年)中副车,乾隆十年(1745年)任湖广(今湖北)黄州府蕲州通判,卒任上。王士让平生喜欢收集奇花异草,曾筑书房于南山之麓,名为“南轩”。乾隆元年(1736年)春,王士让告假回家,访亲问友,亲朋们经常聚集于南轩。每于夕阳西坠,他总徘徊于南轩之旁。一日,王士让见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异于它种,遂移植在南轩之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压枝繁殖。这株茶树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成品后,乌润肥壮,气味超凡,泡饮之后,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1741年),王士让奉召赴京,在拜谒礼部侍郎方苞时,以此茶馈赠。方苞品其味非凡,遂转献内廷。乾隆饮后甚喜,召见王士让垂问尧阳茶史。王士让如实禀告此茶发现始末。乾隆细察、掂量此茶,认为此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便赐名为“安溪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名之由来是从“观音赐茶”和“皇帝赐名”等传说中而得。它既与观音菩萨结下不解之缘,又与乾隆皇帝搭上关系,一经问世就以其独特的“观音韵”和“兰花香”的优异品质一炮打响,为广大茶人所喜爱,闻名遐迩,誉满天下。清末,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诗人连横在《剑花室诗集》中,曾以“茶”为题作诗二十二首,其之七为: 安溪竞说铁观音, 露叶疑传紫竹林。 一种清芬忘不得, 参禅同证木樨心。 安溪铁观音的发源并非偶然,它有几百年茶史的丰厚积淀,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土壤,而且有像魏荫、王士让等许多育种家反复筛选才培育出来的。这当中,茶人们不知走了多少弯路,吃了多少苦头,流了多少汗水,才换来这“稀世之宝”。安溪铁观音的传播和影响 安溪茶叶早在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兴起,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畅销海外,风靡欧美。明末清初茶人创制乌龙茶后,尤其是1725年前后,安溪县乌龙茶就以其独特的韵味和超群的品质备受世人青睐。安溪铁观音问世后,迅速传播到周边的虎邱、大坪、龙涓、芦田、尚卿、长坑等乡镇,不多久就传遍了全县。清光绪年间,安溪铁观音传播到邻近的永春、长泰、漳平、华安、南安等县市,以及闽北、广东、台湾等乌龙茶区,成为当家良种。后来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广西、四川、云南等生产绿茶的省(区)亦陆续引进种植铁观音。 在国内打开市场后,安溪铁观音以其独特品质飘香出国门,很快就通过泉州、厦门、广州等口岸销往海外。19世纪末,在亚洲特别是在东南亚(俗称南洋)的安溪县侨亲,他们不仅积极经营安溪县的乌龙茶铁观音,而且大力倡导安溪铁观音茶文化,使品安溪县乌龙茶的人在华侨中不断扩大,使安溪铁观音成为“侨销茶”。 日本是世界上乌龙茶--安溪铁观音最大的消费国。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日本多次刮起“乌龙茶热”,安溪铁观音几乎成为乌龙茶的代名词,备受推崇。1979年,日本第一次刮起“乌龙茶热”,乌龙茶的进口数量从原来2吨上升到280吨。1981年,日本再度刮起“乌龙茶热”,进口数量突破千吨。1996年后,日本每年的乌龙茶进口量超过万吨。日本“乌龙茶热”一浪高过一浪,应归功于茶文化的魅力与茶叶的功用。1979年9月,日本电视台播出一位著名女歌星接受记者采访的节目。记者问她:“好久不见,您怎么变得苗条了,长得更漂亮了?”她嫣然一笑答:“因为我常喝中国乌龙茶。”此话像一股飓风刮遍全日本,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尤其是那些因肥胖而发愁的人们纷纷购买乌龙茶。随后,在日本的列车上、地铁站、咖啡屋、剧场休息室等场所,乌龙茶的广告比比皆是。富士电视台推出《茶叶通讯贩卖》节目,片头是一群富有青春活力的年轻人,向观众边跑边喊“一、二、三、四、五(乌)龙茶!”这种具有节奏韵律的宣传,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较大的影响。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988133.com/view.asp?id=187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