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3日
分类:铁观音批发
从古茶树之乡到黔茶发源之地,找寻贵州茶的踪迹_17255
时间:2016-6-23 1:16:10 发布:从古茶树之乡到黔茶发源之地,找寻贵州茶的踪迹_17255| 评论:0 | 浏览:
-
从古茶树之乡到黔茶发源之地,找寻贵州茶的踪迹_17255的正文:
普洱茶网讯:世界之茶,源于中国;中国之茶,源于云贵。贵州是茶叶的故乡之一。1980年发现的晴隆茶籽化石,经鉴定年份在200万年到500万年之间。这一发现将中国茶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万年以上,彻底推翻了英国学者世界茶叶的原生地在印度阿萨姆的论证,也印证了贵州是茶的发源地。
世界茶源之地,国茶后起之秀。如今贵州茶园面积达到611万亩,产业的兴衰不仅是经济民生,关乎着数百万茶农和茶商的生计,也是文化民生,影响着社会的文明进步。
在高山云雾之间,徜徉在绿色的海洋,从古茶树之乡到黔茶发源之地,从茶工业文明到茶海中心,从万亩茶海到苔茶之乡,记者一路走来,试图找寻贵州茶的踪迹、茶的出路。
divstyle="text-align:center;"> 产业规模之路零散种植到规模化发展,这不是一个个数字的简单叠加,产业发展背后凝聚着茶叶企业的心血,更凝聚了党委政府和茶农的坚守
18年前,浙江绍兴人劳国云就盯上了晴隆的茶叶:满山的古茶树,常年云雾缭绕,做出的绿茶怎么会不好?贵州的春茶比江浙茶早20多天,发到市场总是一抢而光。2009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劳国云从贩卖贵州茶转型为种茶、做茶,如今他的茶园基地有2000多亩,去年制作的绿茶仅苏州就销售了20吨。
如今,像劳国云这样的外地人在贵州种茶、做茶的,遍布贵州所有茶区。2007年,贵州省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将茶产业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工作,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作为落实生态立省战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重大举措来抓。
意见提出,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茶园面积达到500万亩,把贵州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的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力争使贵州成为在规模、品质和品牌上走在全国前列的产业大省。
意见的出台,激发了全省农村种茶的积极性,激发了贵州数十万茶业工作者改变茶叶现状的决心。
2007年,贵州从100万亩茶园起步,努力、坚持、拼搏,成就了今日满山苍翠的611万亩茶园。茶园种植面积跃居全国第一位,全年茶叶产量13.6万吨,总产值105亿元,综合产值152亿元,产量、产值分别居全国第六位和第四位;有机茶园16.35万亩,居全国第二位。
相关调查显示:2006年贵州省内还没有1个乡镇有上万亩茶园,但随着近两年集中投入发展,目前全省茶园面积超1万亩的乡镇已达34个。
一片片万亩茶海间,凭借着丰厚的技术、资金、市场经验以及沉郁的茶文化,贵州铆足了干劲往前冲,茶产业的实力和活力激情迸发,创造了全国茶产业发展的贵州速度。
集中化、规模化、标准化,是全省茶园基地建设的发展方向,相关项目资金也将在这样的区域内重点投入。贵州省农委副主任胡继承说。
最近传来一个利好的消息,贵州银行将组建茶产业金融服务中心,整合100亿元资金扶持10家左右的龙头企业,推动整个贵州茶产业的发展。
各类支农资金集中投入,配套建设水利、机耕道、电力等设施,打破点多、面小的茶园零星分散格局。建成一片,发展一片,带动一片。采访中,一些重点茶产业县的决策者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必须聚指成拳、合力发展茶产业的思路。
湄潭县委书记魏在平说:我们除了生产出好茶叶,也在不断延伸茶产业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湄潭目前已经研发出茶多酚饮品、食品和药品,茶籽油、茶皂素、茶树花和茶工业品等。
贵州的产茶县越来越注重提升茶叶一产以外的价值,尤其是以美丽茶园为观光载体发展观光休闲养生产业,将一产和三产融合,让茶区功能得到更大发挥。
我们以茶叶产业为契机推动一产、二产和三产的联动发展。一产通过茶叶种植产生了工业茶叶加工;三产是通过茶叶的种植和加工来吸引游客旅游,同时也促进了茶叶销售,形成一产、二产和三产联动发展的局面。凤冈县县委副书记吴奇凌告诉记者。
石阡县委副书记黄忠介绍,按照以生态化理念发展产业,以产业化方式建设生态的理念,切实有效推进石阡茶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去年石阡苔茶外销量占销售总量的70%。预计到2020年,石阡苔茶种植面积将达到45万亩,产值突破20亿元。
贵州茶业的快速发展,除了锲而不舍的扩大种植规模外,还在于软实力的提升,特别是坚持带有贵州烙印文化塑造。
品牌市场之路
贵州出好茶,然而为什么卖不出好价钱?在贵州茶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让我们不得不相信酒香也怕巷子深
2008年前后,一位贵州茶企老板在参加茶博会时,拿出他的湄潭翠芽让人品尝,一些客商非常吃惊地问道:这是贵州生产的茶叶吗?该老板哭笑不得。
无独有偶。2010年,在贵州举办的中国贵州茶博会上,本报一篇《贵州高品质绿茶面积全国第一》的报道引来产茶大省和业界的一片质疑。
为什么会引起热议?究其原因,贵州茶有规模、有产量、有品质,却缺乏在全国叫得起、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品牌。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贵州茶一直扮演着卖原料的角色,即使是明前茶,也有一大部分是论斤称两出售出去的。贵州茶沦为外地著名品牌的殖民地。2008年的数据显示,当年贵州至少有60%茶叶是按原料卖出去的。
摆脱卖原料的窘境,整合培育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成为贵州党委政府和茶企的共识。
2009年,贵州省启动了贵州十大名茶评选,这是政府引导品牌发展的一次战略部署。贵州十大名茶的评选就是整合贵州茶叶品牌,推荐、宣传贵州茶叶品牌,贵州茶叶只有形成品牌,才能带来更大的发展。胡继承说。
2012年9月,贵茶公司生产的绿宝石通过欧盟460多项严格测试,出口欧洲。这是贵州省茶企第一次以自己的品牌登陆欧盟超市站上世界的舞台,也打破了贵州没有高端茶叶出口的空白。
近年来,贵州茶业不断借船出海,打造自己的品牌,通过和吴裕泰、上茶等合作,向外销售。
胡继承说,不管是国品黔茶搭建国酒茅台销售渠道形成突破,还是黔茶库发动百家创业连锁加盟,贵州茶都正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形成突破。
在实体店加紧发力的同时,目前,贵州正在网络推广和营销上阔步前行,淘宝网贵州馆中茶叶是营销主题之一。
通过多年的打造和培育,贵州已经形成了以绿宝石、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石阡苔茶等为代表的绿茶品牌、以遵义红为代表的红茶品牌。一批加工集群正在茶区聚集发展,黔茶春天已然到来。
富农转型之路
贵州最美的风景在茶区,最富裕的农民也在茶区。茶,已经成为贵州茶农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眼下的永兴茶场如碧波荡漾,万亩修建齐整的老茶树顺着缓缓的山坡起伏。这里曾是贵州茶叶种植加工出口的重要基地之一、国内最大的三大农垦茶场之一,如今是全国最大的茶海公园。
闻名全国的湄潭县核桃坝村在种茶前是有名的穷山沟:十年就有九年干,顿顿红苕沙沙饭,吃水要翻几座山。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如今这个中国茶叶第一村茶园面积4200亩,其中优质茶园3800亩,人均拥有茶园1.3亩,亩产经济效益是全国名茶基地之首。每年国内参观者数以万计。
花溪茶农冯永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你看,我现在种了70亩茶树,公司每年一亩地给我500块钱补助,光补助一项就是3.5万元。今年采了差不多2000斤茶青,每斤的收购价格是50元,又收入10万元。以后茶树产量会不断增加,一两年后,每亩茶树产值都在三四千块钱以上,70亩可就20多万元啊,比我原来累死累活跑运输赚钱多了。
石阡县提出了人均一亩茶,户户奔小康的口号。从2006年开始,该县加大投入,每年以3万多亩的规模扩大茶叶栽种面积,优惠的政策还吸引了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返乡种茶。
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在全省茶产业发展大会上指出:贵州茶产业抓得很好,凡茶叶种植、加工技术好的村寨,都是农民收入最高、村容村貌最好、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的村庄。事实上,贵州茶产业背后,牵动着400万茶农的致富梦想。
大力发展茶产业,用有限的耕地填饱肚子,用茶叶的发展增加票子,不仅可以极大地促进贵州山区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发展,改变种地种到边、开荒开到天、春种一大坡,秋收一小箩的局面,而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贵州省委副书记李军认为,发展茶产业既符合农民增收的要求,又符合生态建设的需要。实行退耕还茶、林间种茶、荒山造茶等,完全可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农民增收致富的最佳结合,把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在真正意义上结合起来。
业界专家也认为,茶树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四季常绿,一旦普遍种植,对于保持水土、优化生态环境,都能起到积极作用。近几年,贵州每年的森林覆盖率上升1个百分点,而7年间贵州茶园面积增加500余万亩,年均增长70多万亩,茶树种植在森林覆盖中贡献尤为突出。
贵州省农委农经处处长王丽军认为,当下的黔茶,正处于产业转型期,是关键时期和战略机遇期,茶企应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中档茶叶的比重,在加强质量把控、提升品牌、附加值方面下功夫,回归茶叶本身价值,作出老百姓消费得起的好茶。
在茶区采访时记者注意到,越来越多的茶企从注重春茶生产到春夏秋三季生产并重,从重点利用独芽茶原料到一芽一叶、一芽数叶原料延伸,从以绿茶产品为主向以绿茶为主,红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再加工茶以及茶多酚、茶籽油、茶饮料等深加工产品转型,从粗放的茶园管理向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全产业链调整,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一家一户小农经营的生产规模,让茶产业率先走向标准化,进一步走向品牌化。
贵州省农委也意识到,茶产业要想发展,必须转型升级。日前,起草的《2014-2016贵州茶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正在准备实施,该计划通过品牌创建、市场拓展、加工升级、基地建设、质量安全、科技人才、金融服务、文化宣传等八大工程建设,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品牌竞争力,到2016年,全省投产茶园面积500万亩,产量27万吨,综合产值超过500亿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期待贵州茶在市场大格局中后来居上。这并非自傲,而是缘于我们身后的400万茶农,他们大多生活在边远山区,大山阻隔的是时空,但阻隔不了他们同步小康的梦想。胡继承说。
7年来,贵州茶产业走出了一条后发赶超、增比进位、跨越发展的成功道路,成长为贵州五张名片之一。茶在贵州大地上蓬勃发展,香远益清,正在书写一部生态美、百姓富、企业强的美丽画卷。
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988133.com/view.asp?id=1821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