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6日
-
安吉白茶之伤:茶农三个月的煎熬的正文:
普洱茶网讯:从一株深山野茶发展到10万亩面积,安吉白茶富裕了一方百姓,但一些问题也渐露端倪。在今年夏天罕见的高温干旱天气下,全县白茶大面积受灾,引发社会各界对白茶种植方式、作业方式的反思,有关乡镇和部门更是积极行动,试点开展白茶园生态修复。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干旱之年看收成白茶之伤》,通过真实的事例和人物感受,探索产业健康发展之路。
溪龙乡黄杜村是安吉县最早规模种植白茶的村,该村445户村民,种植白茶的占了98%。用村民们的话来说,靠种白茶、卖白茶,大家的生活几年里翻了个样,白茶就是他们的摇钱茶。但就是这棵摇钱茶,今年夏天却让他们辗转难眠。说起那难熬的三个月,茶农们依然心有余悸。
一开始没在意等啊等,越等越心凉
徐文华在黄杜村算得上是白茶大户,他家的1300余亩白茶山因为种植了部分新茶,早在7月20日左右就出现了问题。新茶芽嫩,太阳连着晒,叶子就慢慢卷曲了。当时他以为是新茶的缘故,想着过两三天不下雨,再给新茶浇水,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是7月23日,我忽然发现山上的土块已经开裂了,老茶株也成片成片地泛白了。他瞬间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为给茶叶浇水,徐文华购买了20多台水泵,1万多米水管,请了二三十名工人。那段时间,我天天看天气预报,盼着能下雨,可一看,明天又是大晴天,气得直跺脚。到后来,看天气预报对他来说简直成了一种煎熬。在他的焦虑中,茶山渐渐只剩5%的绿色。心都凉了!他说。
陈学勇种白茶17年,头一遭遇到今年这情况。如今,他在本县种植的100亩白茶已经基本恢复正常,但一提起当时的情形,还是有些后怕。
大概7月20号过后,叶子就有点发白,再看看天,没下雨的兆头。他说,当时就想等等看,心想一下雨什么事都没了。谁料想,之后温度连连破40℃,并且一晴就是1个多月。直到满山茶叶像秋天阔叶林唰唰往下掉叶子时,他猛拍大腿直喊,完蛋了,整片山都要保不住了。
章修文一开始看到其他茶农忧心忡忡地买水泵、水管时,并不以为然。能连着晴几天啊?早晚要下雨。他还好心劝别人。但很快,他发觉不对劲了之前蛮有生机,亭亭玉立的。后来就跟病人一样,头全部垂了下来。他比划着,茶山上许多白茶特别是朝西方位的越来越蔫。发展到后来,远看,三五亩茶山像是被火烧过一样。但那时他依旧相信:只要下场雨,自家260余亩白茶就会没事。
一拖拖到8月5日后。坏了,真的要完了。8月8日,当章修文再次上山时看到,大片大片的白茶像被开水烫过似地弯了腰,整株竟然找不出一丝绿色,轻轻一碰,叶子零零落落往下掉,而被火烧过的面积已经扩大至五六十亩。他当时在现场急得直打转,五分钟内打出20余个电话求救。
到后来忙自救茶山上,个个在浇水
8月初,黄杜村的白茶危机大范围爆发。
祝永红为抢救自家白茶在十天内瘦了3斤,她说种植白茶18年,这么心力交瘁还是头一次。鱼塘水全部都抽干了,我们还翻了两次水沟,没水,只能放弃。说起当时的情景,她仍觉得有点心惊胆颤。我家就70多亩,可天天晚上还得浇到12点。夫妻俩抱着多抢救一亩是一亩的想法,平时都趴在山上,谁要是扛不住,谁就回来烧饭。为节约时间,他们天天烧粥,还买来5斤咸菜、5斤萝卜干当菜。
祝永红说,水管本身就沉,再灌上水,起码有百来斤重,拖都拖不动,只能抗在肩上。从山脚扛到山顶,来回十多趟,下山后腰都直不起来。你要那时来采访我,我肯定马上就哭出来。她苦笑着说,和她家一样,那段时间溪龙白茶街的店铺几乎没有一家是开着的,为什么?都赶到山上浇水去了。
8月8日后,章修文也加入到抢救大军。那时,原先七八百元一台的小水泵价格被炒到近两千元,大水泵炒到两万多元;之前5元米的水管,也涨到7元米。有货就赶着拉去救命了,哪里顾得上讨价还价。他说,一到晚上,茶园里到处都是大型萤火虫。为啥呢?大家个个都带着矿灯帽浇水呢。他说自己雇了七八名工人帮忙浇水,可效果甚微,只得亲自上阵,山顶山脚两头赶,一个晚上下来累得站都站不直,可躺下还是睡不着。急!干着急!他一想当时的情景,立马纠结起来,不敢再去想,太折磨人。
在多数茶农在茶山努力自救时,盛善学连山上都不敢去。难熬。他回想当时后怕连连:1亩,10亩,50亩,100亩一天倒掉一批,一天换个颜色,到后来整片茶山就像被火烧过一样,焦黄焦黄的。老盛说那时自己精神几乎崩溃。我对自家孩子有多好,对白茶就有多好,你说我怎么受得了?情绪低落,浑浑噩噩地抢救近半个月后,终于等来了下雨。能不激动吗?眼泪都快出来了。他自嘲,活了这么大把年纪,还没为谁掉过眼泪呢。
村党支部书记盛阿伟在非常时期算得上全村最忙的人。天天都有群众上门,要水源,要水塘,要工具,大家都抢着要,哪里有啊?他叹口气,白天自己得在村里办公,给队长、组长开会,晚上自家茶山还等着救急,真是操碎了心。我们人在自然灾害面前还真渺小啊。半响,他冒出这句看似没头没脑的话。
记者在走访中得知,紧急抢救时期,附近乡镇卖水泵店铺的进货速度赶不上出货速度,请浇水工人简直难于上青天。那段时间,几乎所有黄杜村的茶农都泡在山上,许多人甚至连续十七八天里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那时候还有什么老板不老板,哪个人不上山啊?都跟打仗一样。大家无奈地笑着说,幸好后来缓了过来,以后千万别再碰到这天气,大家可真怕了。
坐下来算算账陆百万,至少减一半
如今情况怎么样?
今年白茶死亡率达10%,严重受损的面积占5%,整体产量要减少20%以上。盛阿伟向记者介绍说,余下的茶山正在慢慢恢复,但明年减产是肯定的。全村原先靠白茶每年产值至少1亿元以上,今年白茶死亡、严重受损导致明年减产,加上今年为救白茶投入的人工、机器等费用近500万元,明年收入至少减少20%。
要是生态环境布局合理,光照时间会缩短,地表温度能降低,地表湿度能保持,你说,这白茶能这样吗?说到今夏白茶之伤,茶农盛善学有点激动,他叹了口气,补充道,现在补救也不晚。
被大家戏称为陆百万的陆黎丰是溪龙最早种白茶的茶农之一,如今400多亩白茶中六七十亩完全枯死,半死不活的也近这个数,百万明年至少减收一半。说起这事,老陆真是欲哭无泪。请了四五个人,换了3个地方打水,前后浇了15天,没用啊。他说,那时自己急得都上火了,山上、店里两头跑,真正是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如今,不少茶山恢复良好,已经缓过来,老陆家的却仍有点一蹶不振的味道,这是为何?土壤不行,位置朝阳,生态环境破坏了。他直言不讳,山腰山脚都没树,光靠山顶那点灌木怎么够?
茶农张珏林看似百坦,其实心里还是很焦急的。他家200多亩的白茶只浇了两天水,现在三四亩完全干死,还有四五十亩半死不活。收成减少是肯定的,但是现在急也没有用啊,就看老天能不能多赏口饭吃了!他无奈地说。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今年7、8、9三个月黄杜村民的集体煎熬只是我县白茶之伤的一个爆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现第一株白茶,到如今致富一方的富民产业,白茶在带动群众致富的同时,存在哪些急需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其表现如何?请继续关注我们的报道。
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988133.com/view.asp?id=17968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