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2日
-
祁门红茶:祁门茶商的正文:
祁门产茶,历史悠久。祁门之有茶商,亦年代甚远。据史料分析,至少在唐代,就已出现。如唐咸通三年(862),歙州司马张途《祁门县新修间门溪记》中说:;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逾于诸方。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缯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茶叶价格足以说明当时祁门茶市之兴旺。历史上,祁门人从商者甚多,有;服田者十三、贾十七之说。而茶叶作为重要经济作物,历代茶叶贸易均为祁门商业的重点之一,其间茶商之多,自不待言。惜乎种种原因,古代祁门茶商的具体事迹,史料中并无多少记载,大多湮没无闻,无从查考了。
历代封建政府对茶叶贸易有不同的管理办法。唐代在茶叶流通领域中征收出产税和过路税,茶税逐年增加,茶商不堪重负,如唐文宗开成五年(840),盐铁使崔琪又增加江淮茶税,茶叶所经州县都抽取重税,在要路上设立了税衙,象关卡一样,收;拓地钱,一些贪官污吏乘机敲诈,故意刁难茶商茶贩,掠夺装茶的车船。到了宋朝,自太祖开宝年间(968-976)起,官府以垄断的手段对茶叶实行专营专卖,官家买贱卖贵,榷利优厚。皖南茶叶由无为军、真州、海州三个榷货务专营专卖,茶户出产的茶叶不得私卖,必须售与榷货务,茶商贩运的茶时,也须从榷货务处购得。当时对大茶商实行;钞引法,领长引的可贩运到远路,有效期为1年;领短引的在本四年(1059)后,改行;通商法,即园户种茶,官收租钱;商贾贩茶,官收征算。到了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又恢复;榷茶法,此后历朝历代都把榷茶制度当作主要方式,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初叶。元代在茶叶流通中通过出卖茶引的形式征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定长短引计茶收钞法,设榷茶司专管茶叶课税的征收。茶商购买茶引后,便可做茶叶买卖。茶引分到产茶郡县发卖。郡县卖出一张茶引,就命令茶户造茶90斤纳官;不及引额者发给茶由,每由照茶9斤。无引无由就按照私贩论罪。明代茶叶分为商茶、官茶和贡茶三部分,其中商茶由商人纳钱给引,贩运出境货卖,供内销和出口。所谓茶引,类似于经营许可证(亦称;牙帖),上面写清楚贩茶人的姓名、年龄、运茶数量、纳税额等一系列详细内容,由于古时无照片,还要详细用文字描绘清楚茶商的相貌。茶叶随引由运出,售到各地,茶叶卖完,茶商便要将引由缴给发卖地区的地方官员。清代,祁门茶商发展很快。光绪以前,除东乡凫峰一带产销炒青绿茶外,祁门各地多产安茶,运往两广地区,畅销东南亚一带。当时县内有安茶号数十家,茶商上百人。据《祁门李氏宗谱》记载:清乾隆至咸丰年间,祁门南乡景石李氏做安茶生意的兢有李文煌等数人,他们或;远客粤东或;贩茶浔沪。清光绪初年(1875年左右),祁红创制成功,因品质优异,成为国际市场上的畅锖货,极大地促进了祁门茶叶贸易的发展,做红茶生意的祁门人与日俱增,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全县茶号已逾百家,红茶年产销量达6万余箱。民国初年,随着祁红迭获国际大奖,声誉日隆,茶商人数也随之增加,全县茶号近两百家。二十年代,祁红出现首次低迷,产量下降,1928年祁红出口仅1万担左右,茶号也降至119家。1930年后,由于国际茶叶市场变化,祁红价格上涨,祁门产区产量上升,当年全县茶号数便增至158家。1932年达182家。地贩卖,有效期为1季。至宋嘉藉到了1933年后,由于茶商贷款摆脱茶栈束缚,获利更加容易,祁门茶号更是数量激增,1935年,全县茶号、茶社近300家。其中大茶商有城区之洪季陶、南乡之谢步梯、西乡之王余三、陈楚材等,均财大势雄,富甲一方。抗日战争爆发后的头几年里,祁门茶商人数仍在增长,1938年,茶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祁红改至香港出口,销售环节减少,茶价有所上升,这又刺激祁红生产,次年祁红产量高达69829箱,创历史最高水平;茶号则以1940年最多,为443户(其中合作社781家)。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战局发展,祁门茶叶的出口口岸先后被日军占领,加之长江水道被阻断,祁茶外销几致断绝。正如1945年的《祁门县三十四年农村概况》载:;战前年产(茶)七、八万箱,运销英美,换取外汇之唯一珍品。抗战后,长江为敌人所占,交通梗阻,因之滞销,人民多疏于栽培,年产仅二万箱,几致无人问津。祁门茶区,真是树老茶荒,产量锐减,茶农饥寒交迫。茶叶销不出去,茶商亦陷入困境,茶号相续关门停业,所剩寥寥无几。1940年茶号虽多,但生产能力已大为下降,每家茶号制茶数额甚少。1941年东南茶叶改良场和中茶公司技术处《祁门茶业调查组工作报告》(以下简称《I作报告》)载:1941年,政府部门对全县茶号重新登记,汰劣留优,并规定每3家茶号并为1家,每一单位制茶能力要达500箱以上。结果当年茶号锐减至80余家。其中绿茶号更无一家开秤;次年更是减至8家,1943年至1945年间全县仅有茶号(社)2、3家而已。由盛而衰,何其速也。抗战胜利后,祁门茶业虽略有恢复。但终因元气大伤,较之战前相距甚远。1946年至解放前夕,全县茶号仅维持在60家左右,盛况不再矣!需要说明的是,茶号数并不等同于茶商数,因为有的大茶商,1人开着不止1家茶号,如谢步梯就同时独家经营着;公昌、;同大昌、;日昌、;日新,还与亲朋合伙开了;联大、;协大等多冢茶号。四十年代最出名的大茶商廖伯常亦同时经营着;保和祥、;常信祥、;苑和祥等数家茶号。但也有不少茶号是数名茶商联合开的,从总体看来,茶商人数比茶号数只多不少。此外,当年还有不少做小本茶叶生意的人,叫做;茶贩,这些人资本短少,,无力办茶号。每到茶季,拎着杆秤四乡奔波,他们从茶农手中压价收购毛茶,转手售与茶号,从中获取差价利益。茶贩人数随茶市起伏,好的年景有数百人之多。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类茶贩不能归之于茶商范围之类。茶商的组成成分,比较复杂,有的是纯商人,以营商为业,茶季以茶为主,平时兼做其它生意,如谢步梯、廖伯常等大商人。有的是各界名流,当年亦有不少政界、军界、教育界的祁门人,甚至文人学士、社会贤达等等,都开有茶号,其中比较有名望的有康达、胡味因(共升昌号)、陈锡圭(新新号)、胡光钊(胡怡昌号)、倪畅予(生生号)等等。可以说茶商中三教九流都有,各界人物齐聚。祁红诞生后,在祁门茶号中,做红茶的占绝大多数,超过70%,做安茶的在20%左右,而做凫绿的则为数寥寥。如1932年全县182家茶号中从经营茶粪来看,红茶号为135家,安茶号为47家。当年祁门有凫绿茶号3家,因均在休宁登记注册,故上述统计数字中没有将其计算在内。凫绿年产销量大致与安茶相当,而茶号远较安茶号数量少,是因为凫绿毛茶,多售给休宁、屯溪等地茶号之故。从分布情况来看,西乡80家,南乡82家,北乡3家,东乡7家,城区10家(不含3家凫绿茶号)。尤其是西乡历口一带,最为集中,茶号规模也较他乡为大。其中创建于十九世纪末的;亿同昌茶号,历史悠久,所制之;大德牌红茶,素极有名,每获祁红最高价格;还有一家;聚和昌茶号,所产;黄山、;翻岳牌祁红,亦是佳品。据说当年沪上茶商,每年必待;黄山、;白岳等几个箱面抵沪,才开盘采购祁红。由于县内茶商甚多,为方便组织协商,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祁门县始有茶商团体,即徽州茶务总会祁门分会。两年后,又由茶商们自发组成了茶业公所。民国二十一年(1932)改为茶商同业公会。公会采用委员制,由全体会员选举产生会董,会董选举执委,执委推举常委。常委一般3人到7人,从中推选主席1人。县内一些闻名的大茶商如倪丽光、廖伯常等先后担任过主席。茶商公会每年茶季前都要开大会一次,通报茶叶行情,协调同业间事务,并代表茶商办理对外交涉事宜。其经费在出口箱茶中收取,4每箱4分。茶商公会是茶商间的组织,而茶商自身的经营形式,有茶号、茶行、茶庄、茶栈等几种,各有不同。茶号犹如现在的茶叶精制厂,收购茶农毛茶,加工精制后出售,多设在产茶区。茶行是负责茶叶销售的机构,类似牙行,代茶号进行买卖,从中收取佣金。茶庄即茶叶店,生意以零售为主,也兼营批发,主要设在销茶区。茶庄早期经营以内销业务为主,后期亦少量经营外销茶。小茶庄多从茶行进货,大茶庄有不少在产茶区自设茶号制茶。茶栈是经营茶叶外销的中闻商行,一般设在外销口岸,以介绍茶叶出口为业务。当年售茶商与外商并不直接见面,外销茶运抵口岸后,统由茶栈往返洽商,征得双方允诺后即可成交。茶栈通过对茶号经营者发放高利贷,借此取得茶叶外销的控制权,从中谋取利益。祁门茶商,绝大多数是开茶号的。茶号内部组织完备,最高管理者即茶商,职员分工明确具体。以红茶号为例,职员有经理、内帐、管号(亦称掌号、管厂等)、司秤、看货、司帐等名目。一般经理1人,管理一切厂务,其他职员人数视茶号大小而异。以制茶500箱的茶号来说,需要职员30来人。另需制茶工、拣茶女工各约50人,专事制茶、拣茶。每年茶季一到,茶号即开秤收茶,一般茶号除本号外,多设分(子)庄,少者2、3,多者7、8。据《祁门之茶业》中说:;子庄系各茶号派出各乡镇收买毛茶之机关,大概每号至少需要子庄三处,盖以近年(1933年前)抢买之风盛行,非如此不能有大批之购人。分庄深入产茶区,近者离本号数里,远者可达20里。茶农上门售茶,看货论价,比付现金。分庄当天收购的茶叶,不论远近,需连夜集中到本号,抓紧烘燥,经多道工序分批精制成茶。一些大茶商,除经营茶号外,多附带经营其它生意,开设油坊、杂货店、苏广店等,如谢步梯在塔坊就开有油坊和;馀记糕饼店。茶商在收茶农毛茶时,往往欠些尾款不付现金,而以自行印制的;代价券相抵。这些;代价券只能刭茶号指定的店铺里购买东西,茶商们因此又可赚上一笔,其做生意之精,由此可见一斑。据说当年一些大茶号的代价券,流行市面,颇为畅通。数目很大,县政府曾屡禁而不止,遂放任自流,尤以西乡历口一带最为常见。做茶叶生意,生产成本较高,少者也需千元,多者要万余乃至数万元,因此筹集资金是一大难题。当年祁门茶号中,除洪季陶之;吉善长、谢步梯之;联大、陈翊周之;恒信吕等不多的几家外,大多资本短少。许多茶号是临时集股而成,茶商们除了要拿出家中积攒下的钱款外,一般还自行印发;债券,其面值大的不过10元,小的仅1元,票面上写明兑现期限、利息等内容,广泛筹集资金。就这样,自筹资本仅占三分之一而已,只够制茶杂费支出。其余大宗资金均仰赖于茶栈贷借,俗称;茶银。早期祁红出口,多运武汉,汉口的;同春荣茶栈是最早到祁放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红茶出口转至上海,来祁放贷的多为上海茶栈。因祁红外运必经九江,因此沪上茶栈多在九江设有分栈,负责祁茶放贷事宜。其中主要有洪源永等7家。清代,茶栈发放贷款以箱数为基准,每箱贷银5两左右,多不超过10两,且须待箱茶起运时方可给付。民国以后,上海茶栈向沪上钱庄借贷月息仅8厘多,到祁门放贷则高达1分5厘以上。此外,尚可得栈佣金2%左右,利润可谓丰厚异常。祁红出售价款,经过茶栈七扣八扣,茶商实得不过8折。据有关史料记载,1932年,上海驻祁茶栈洪源永等几家,共向祁门149家茶号发放贷款高达220多万元,此后每年均在百万元以上。茶栈通过放贷,直接控制了祁门茶号的生产与销售。由于茶栈仰洋行鼻息,洋行往往操纵茶价,茶栈亦随之起伏,茶号深受其害。1934年《祁门茶业改良场第一年工作报告》中对此有过生动描述:;向例商人茶叶到沪,皆存于茶栈之堆栈。此种堆栈,例多阴暗,租金高昂,且以管理不周,并多偷窃之事。据云偷窃损失,每箱平均约数磅之巨。欲偷窃必须先将茶箱破坏,而因破坏所遭走味受潮之损失,更不可以道路计。一切售卖之事,皆由茶栈经手,货主反多无权过问。其脱售所得茶价,亦须先经茶栈之手。茶栈因得任意割宰,遂使陋规之多,骇人听闻。尤其是1932年,祁门红茶运抵沪上茶栈后,洋行商人大肄压价,祁门茶商因资本多系借贷而来,利重期迫,无奈之下只得屈从。当年茶价最高者只每担220元,比上一年低140元之多。全县亏损高达546000多元,茶商普遍损失惨重,亏累不堪,不少小茶商因此血本无归,几致倾家荡产。民国二十五年(1936),为促进茶叶生产,减少茶栈盘剥,皖赣两省组织成立了;茶叶运销委员会,实行统一运销。茶号贷款,由政府直接举办,从银行贷款,月息8厘左右,比之茶栈大为减少。祁门茶号与茶栈之间,关系逐渐脱离。茶号受政府贷款,所制之茶,亦由政府统购统销。收购之法,虽与茶栈完全一致,但其中一切陋规,全予取消。如规定收购后若干日内,即须付款,不得拖欠茶商茶款。政府收购价格,乃根据制茶之成本、商人合理利润及茶叶品质而定。收购前,成立评价委员会,由管理机关、收购机构及合作社商人代表若干人组成。各号样茶,编制密码后,发交评价委员会评判等级,公平定价。茶叶统销政策实施后,茶商经营大为便利,运销无需过多劳心。因而获利丰厚,因此大大激发了祁门人经营茶号的热情,这也是1936年后祁门茶号大增的原因之一。政府出面放贷,本意是为促进祁红生产,但亦有不少茶商借机骗取贷款。如《工作报告》中说:;更有许多茶号倒行逆施,变本加厉,将政府所贷之款留下一小部,挪为别用,或供挥霍。而用以制茶者,只贷款之大部耳。商人之狡猾图利,有如是者,良可恨也。茶商业茶,自然要交税,民国之后,苛捐杂税增多,除5‰的茶叶营业税外,最主要的有:茶防捐,早期每箱茶收4角,后来增至6角到1元;教育捐,每箱县收2分5厘,乡收2角。另有慈善捐、同乡会捐、茶商分会捐等多种,不一而足,名目繁多。当然,茶商们最终会将这些捐税转嫁到茶农身上,真正负担沉重、深受盘剥的,还是广大茶农。旧时茶商盘剥茶农手段,可谓花样众多。《工作报告》对此亦有生动记述:;唯多数商人,极为狡猾,唯利是图,~用各种办法,将其利益提高,其主要者,则为剥削茶农。当年茶叶管理机构虽规定了毛茶山价,但大多数茶商并不执行,随意压价收购茶农毛茶。且在收茶时均使用大秤,祁门人叫作;红茶秤,最小的都有22两,大的则高达24甚至26两为1斤。还要随意扣除一部分不给钱,名日;样茶,一般为2%,多的达4%。一些资本不足的茶商,拖欠茶农卖茶钱更是常事,就连大茶商,亦如前述发代价券。凡此种种,广大茶农往往是一年辛苦下来,劳而无获,生活困顿不堪。而茶商则大发其财。《工作报告》中说:;二、三年来,祁门茶号,莫不获利甚多,因经营茶号而成为大腹便便、终日呼卢喝雉、花天酒地之富翁,比比皆是。正因为如此,1933年间,时任安徽省立祁门茶业改良场场长的吴觉农先生,见茶栈剥削茶商,而茶商剥削茶农太重,层层转嫁,深感茶区内产销组织不健全。为改变这种状况,决定在改良场内组织成立;茶叶运销合作社,这也是我国茶业合作的开始。茶叶合作社发展迅速,1937年,全县共有38家,社员1477人;到1940年,更是发展到71家,遍布城乡。由于数量多了,鱼龙混杂,逐渐管理不善,经营无序,加之不少茶商亦混入其中,并从中作梗,后期合作社有的关门解散,有的则蜕化为变相之;茶号,为茶商们所把持。从总体上看,茶商们的存在有其积极意义,对祁门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是做出一定贡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推动了祁门经济的发展。茶叶历来是祁门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从某种意义上说,茶叶经济的兴衰,直接影响到祁门经济的兴衰。茶商们的营销活动,是祁门茶叶经济中的重要一环,不可或缺,其对地方经济的作用不言而喻。二是促进了祁门茶叶生产。茶商们为打开销路,提高祁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千方百计提高茶叶质量,试制各种名优茶,致使祁门茶叶不断推陈出新,祁红的诞生就是一例。此卦,茶商们还广泛宣传,扩大了祁门茶叶的知名度。三是热衷于地方公益事业。茶商们大多为地方知名人士和富豪,作为徽商的重要组成部分,祁门茶商亦多乐善好施,对当地的社会事业如修桥补路、兴学办校等等,均捐输甚多,此类事例更是很多。(网络编辑:茶叶门户网)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988133.com/view.asp?id=16731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