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06日
-
祁门安茶创制传说的正文:
妙静在长安时,天子脚下,执法森严,榷茶之后,谁敢私自种茶,触犯刑律,何谈泡饮。黄山远离京城,“山高皇帝远”又深居山岭沟壑,官难过问,吏不上门,自在摘茶享用,故“如获至宝”。妙静师太按传统方式制作了一小篾篓雨前芽蕊的软枝茶,篓壁衬以箬叶,以免漏出,因未真正烘干,入梅以后,取出泡饮,有白斑霉味,因是高档芽蕊,不舍抛弃,放烈日下暴晒,事忙忘记没收回,又露了一夜,泡饮仍有霉味,且不可口,师太悭吝,不肯“暴殄天物”,以“百无毒”的理念,放入饭甑(zeng)高温蒸馏,泡饮又绵软少味,师太仍不肯抛弃,还是留着。其时,师太已是古稀高龄,按佛家经典,开始“辟谷”,又体弱多病走路彳亍颤巍巍的(可能已患脑血栓),夜晚再不能打座参禅。山高风大,夜寒霜冷,徒儿们将师太安坐于火桶内御寒,师太又想起那一小篾篓茶芽,取来放于火桶之内,以微弱之文火连续烘烤了两天两夜,取出一闻馥郁芬芳,泡来饮用,非常可口,师太日饮数杯,逐觉神清气爽,精神矍铄,走路也不颤了,师太顿悟,称:“仍此茶之功也,是佛祖点化。历来制茶,仅揉碾锅炒或火烘,独此茶经日晒、夜露,受“日精”、“月华”滋润,故有治病健身奇效,使我安康,可称安康茶,阿弥陀佛,佛法无边。从此徒儿们争相效仿制作,为简便、顺口,称“安茶”。这是安茶发端之传说,既富哲理,也符实际。
妙静圆寂后,继任方丈,不但制作“安茶”,而且规范化,统一包装重量,并广泛宣传其功效,但从不出售,每年制作数十或数百斤,在佛教节日,堆放供桌之上,招来居士林和善男信女,礼佛时敲响钟、鼓、铙、钹、木鱼、响盏,高颂经文,合十跪拜,名为“开光”然后分送各处檀越,连络感情,以获得布施,此种格局,历经数百年,“安茶”自唐、宋、元三代均未流传民间,始终是“寺庙文化”。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5)有一会制“安茶”的少年尼姑,法号佛桃(此名想是后来的好事者编造,意为佛门逃兵,又云桃色事件)受一入山斫柴的男青年引诱,不守佛家清规,庵堂寂寞,春心荡漾,尼姑思凡,遁出庵堂,蓄发还俗,与该青年成了婚,了却夙愿。正是夫妻恩爱,男耕女织,夫倡妇随,虽苦犹甜。但两年间,产下一男一女,由于生产关系落后,生产力有限,高兴之余,顿觉生计困难,衣食维艰,夫妻两愁眉苦脸,为寻生活出路,想起日精月华的“安茶”,于是摘来制作,新颖之物,很受市场欢迎,换来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倒也衣食温饱。其他山农,争相效仿制作,善于钻营的徽商,眍之有利可图,大量收购贩运,从此“安茶”流入市场,又经数百年辗转,逐步流向广东、香港、澳门、新加坡、吕宋(今菲律宾)、锡兰(今斯里兰卡)、暹逻(今泰国)、安南(今越南)等地域或国家,这是“安茶”由发端到发祥流向市场的传奇历程。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988133.com/view.asp?id=16494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