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7日
-
中国历史上武夷正山小种红茶生产的扩大的正文:
产区不饮红茶的现象,表明红茶是完全靠外销的茶叶,红茶的海外需求决定着红茶的生产。随着红茶的海外需求逐步上升,武夷红茶的生产也逐渐扩大,它先从桐木核心区向外围,从正山向外山,从周边县市向省内,从省内向省外扩散。
1.17世纪武夷红茶都在桐木村正山范围生产红茶初期的海外需求,由于价格昂贵数量是比较少的。虽然荷兰人1610年就把它带到欧洲,基本上是把它当作稀有珍品,数量很少,直到166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晋献凯瑟琳皇后才两磅的武夷红茶,可见其稀少的程度。据有关资料载:英国在1664-1684年20年间共进口红茶5697磅,平均每年仅进口271磅。17世纪最后一个五年的平均进口是11428.2磅,据推算在17世纪末荷英二国年进口武夷红茶的数量约为3万磅(225担)。正山小种红茶的中心产区约600平方公里,估其最大产量约5000-6000担,其核心区桐木村的最大产量约3000-4000担。该地区的生产足以满足17世纪末海外对红茶的需求,因此17世纪出口的红茶应都是正山范围生产的,即在17世纪正山小种红茶尚未向外扩大生产范围。2.18世纪武夷红茶开始向周边县市,乃至全省扩大。在17世纪末红茶消费的最大国家英国的普通人饮用红茶越来越多,红茶的消费直线上升,供不应求,特别是1684年清政府解除海禁后,外国船舶可以直接靠泊厦门港进行红茶贸易,极大方便了红茶的外销。据有关资料统计:18世纪前50年间,英国平均年进口红茶873973.31磅(6556担)是上世纪末最后五年平均进口的76倍,加上另一红茶贸易大国荷兰也有与此相当的进口量,显然这种销售量,在正山范围已经超出了它的最大生产量,其中相当部分都是周边仿制的武夷红茶,如在1706年写的;安溪茶歌中便出现了仿制的紫毫白毫红茶和外销的盛况。在崇安县令刘靖的;片刻余闲集就提到邵武、江西广信在武夷山星村私售仿制桐木土名;乌茶的;江西乌红茶。18世纪的后50年红茶的销售仍是急剧上升,英国在1792年进口红茶156000担,占当年华红茶出口的85%,由此推算,1792年红茶的出口约为18.35万担。武夷红茶的生产范围已经从正山范围扩大到全省各地。在整个18世纪尚未出现福建以外省份生产的红茶,武夷红茶(BOHEATEA)成了中国红茶的总称。3.19世纪武夷红茶从省内向省外、国外扩散。19世纪红茶的外销继续大幅上升,是中国红茶外销的鼎盛时期。据有关资料统计:1886年红茶的出口达165万担是中国红茶出口的最高年份。福建红茶的最高出口在1880年也达635072担,仅福建的红茶生产已经远不能满足出口需要。有关资料显示:19世纪初的清道光年间各省的红茶纷纷出现,如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的红茶都是这期间出现的。吴觉农先生认为:;至于福建红茶向外传播则可能是由崇安开始的,其传播的主要路线,可能是先由崇安传到江西铅山河口镇,再由河口镇传到修水(过去义宁州的治所)后又传到景德镇(过去的浮梁县),后来又由景德镇传到安徽的东至(指现在东至县县境内的原至德县境),最后才传到祁门。后来红茶品种不断增多,在安徽的;祁红外,增添了云南;滇红,福建;闽红,湖北;宣红,江西;宁红,湖南;湖红,广东;英红,浙江;越红,江苏;苏红等。因此从红茶制作技术传播路线来看,国内各大红茶区的红茶制作技术都源于武夷山。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988133.com/view.asp?id=12432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