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09日
-
大红袍知识_大红袍有什么常识的正文:
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岩,属于闽北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茶;也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是我国特种名茶。大红袍的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时就被当成贡品专供皇家享受;因其长在绝壁上,采摘困难且数量稀少,因此被称为“珍品”。
大红袍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而且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大红袍也有“三节色”、“蛤蟆背”和“三红七青”之说:“三节色”:指干茶的特点;干茶的头部呈乌褐色,尾部呈浅红色等三种色彩;因此“三节色”是武夷岩茶的典型特征。“蛤蟆背”:是体现茶叶传统焙火火攻的特征之一;一般有蛤蟆背的岩茶,是传统型的岩茶,在经过较长时间的焙火后,局部受热膨胀,在茶叶表面鼓起了小泡点;干茶较难发现,一般炒年糕叶底上比较容易观察到。“三红七青”是指茶的发酵度;在观察岩茶的叶底时,可以发现叶片周边是红色的,中间是青色的,三分红边七分青叶,亦称“绿叶红镶边”。大红袍的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生育交成熟(开面三四叶),无叶面水、无破损、新鲜、均匀一致。鲜叶不可过嫩,过嫩则成茶香气低、味苦涩;也不可过老,过老则滋味淡薄,香气粗劣;而且应尽量避免在雨天采和带露水采。大红袍的制作工艺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工艺,是工序最多、技术要求最高、最复杂的茶类;其制作工艺为:萎凋—做青—杀青—揉捻—走水焙—烘干—毛茶。萎凋:萎凋是鲜叶丧失水分的过程;其此过程对大红袍香型的形成和能否有醇厚的滋味关系极大;其中日光萎凋是最好的萎凋方式;萎凋时,将鲜叶置于谷席、布垫等萎凋器上,摊叶厚度1-2kg/m2。做青:做青是形成大红袍品质的重要阶段,是一个继续萎凋和发酵相结合的过程,其技术性极强,一方面促使多酚类化合物发生酶性氧化,另一方面又要限制其进行速度;做青时要以特有的手势摇青;首先将水筛中的凉青叶不断滚动回旋和上下翻动,通过叶缘碰撞、摩擦、挤压而引起叶缘组织损伤,促进叶内含物质氧化与转化;其次静置,使梗叶中水分重新均匀分布,然后再摇,摇后再静置,如此重复7~8次,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品质特征;做青在岩茶制作中占有特殊地位,费时最长,一般需要8~12h。杀青:杀青是结束做青工序的标志,是固定毛茶品质和做青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采取高温破坏茶青中的酶活性,防止做青叶的继续氧化,同时使做青叶失去部分水分呈热软态,为后道揉捻工序提供基础条件;杀青火候需要掌握前中期旺火高温,后期低火低温出锅。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988133.com/view.asp?id=10486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