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0日
-
大红袍之“前世”与“今生”的正文:
3E武夷山茶农按传统制作技艺对茶青进行手工摇青。 (张国俊/摄)2010年3月底,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创作的第五部印象作品;印象大红袍在武夷山正式公演。与;印象铁三角的前作;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有所不同,这次以山水实景、宏大绚丽场面打造的;印象主角是茶。
大红袍,乌龙茶系武夷岩茶之王。茶界泰斗张天福曾对其评价:;凡茶香种种,有品种香、土壤香、气候香、加工香,武夷岩茶四香具备。而王者大红袍,自然汇聚了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武夷山的灵秀清透气息,更具不同凡响的品质与韵味。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叶启桐对大红袍的来历做过多年考究,据民间传说,因大红袍生长于武夷山悬崖之上,每年采摘时节,茶农训练猴子攀崖采摘,采茶猴身着红背心,因此得名。还有一种传说,唐朝初年,有位秀才进京赶考,夜宿武夷山天心庙,半夜时分秀才突然腹痛难忍,庙中住持急忙泡来一碗茶,秀才喝下顿觉一身轻松。秀才考取状元,衣锦还乡时,就将身着之红袍披在那棵解除他病痛的茶树上。
;而现在比较可信的说法是,产大红袍的茶树嫩芽呈紫红色而得名。今年已66岁的叶启桐说。
从历史的尘埃中一路走来的大红袍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轻松,而是历经了风风雨雨。大红袍的前世是武夷茶,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多以蒸青团茶出现,即龙团凤饼。元朝,武夷山有御茶园,每年进贡的茶叶达5000饼。明朝初年,因为上流阶层的饮茶习惯发生很大的变化,武夷茶因此备受冷落,御茶园疏于管理,茶树枯败,武夷茶便难以踏足宫廷。此后,武夷山人求变求新,将团茶改为散茶,并发明了将揉晒、发酵、焙烤相结合的制茶新工艺,这是茶叶发展史上最辉煌的突破,也是武夷岩茶和大红袍独特制作技艺之渊源。
清末,从福建武夷山至中俄边境的买卖之城恰克图约4500公里的;万里茶路开通,包括大红袍在内的中国茶生意向外扩张有了陆路通道。万里茶路的经营者,都是来自非产茶区的山西商人。电视剧《乔家大院》就有章节说到,晋商乔致庸带领乔家商队从武夷山贩茶之事。
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988133.com/view.asp?id=10256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