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8日
-
两位大红袍国家级传承人揭秘“武夷茶王”评选的正文:
3E优质武夷茶生长环境更注重生态平衡。
23日,在海沧的高登威高尔夫俱乐部,将举行第二届武夷精品茶拍卖会的厦门分会场拍卖。
这是被称为“武夷茶王拍卖”的武夷精品茶拍卖会首次在厦门设立分会场。作为第七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重头项目之一,本届“武夷茶王拍卖”主办方,特请了十位茶叶专家组成评审组把关,以从众多茶样中甄选最终拍品。
将与闽南爱茶人士见面的这些精选之作是如何把关的?评委们心中又如何定位好茶?为明晰这些问题的答案,本报特别找到此次“武夷茶王拍卖”评审组,采访了叶启桐与陈德华――两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叶启桐:
引入公开拍卖
还原优质茶叶价值
记者:作为制茶世家的传人,您研究、制作茶叶数十年。在遴选“武夷茶王拍卖”的拍品时,您评判的标准是什么?
叶启桐:茶是有生命力的。好茶的形、色、香、汤、叶底等等项目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为它从采摘到萎凋、做青、炒青等等环节,能一直保持活力。比如做青以后,它没有死掉,是绿叶红边,像一朵花一样漂亮;制成条索以后,只是睡着,沸水冲泡,它就醒来、展开,放出香气和滋味。
记者:您觉得“武夷茶王”的评比和拍卖,能为茶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叶启桐:国家在提转型升级,茶业也要转型升级。拍卖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是对高品质茶叶的推崇,可以促进茶农、茶商注重茶叶的质量。
另外,这也是我们借鉴国外茶业营销的一种方式。原来是茶农和销方,双方私下地比较,拍卖是公平、公开的过程,与原来的商业模式不一样。它公开化了,专家来评判茶叶的质量,确定样品的质量处于怎样的地位,那就有了参考坐标。当然,价格不是我们来定,价格交给市场。专家负责把关,让竞拍者来还原这些茶叶的价值,这种模式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也较为公平。希望茶王的拍卖,能向更成熟,更大型的方向发展。
记者:“武夷茶王拍卖”活动,首次走进厦门,对此您怎么看?
叶启桐:几百年来,厦门是中国的主要对外交易港口之一,一直以来从这里走出的茶叶很多,喝茶的人也比较多,是福建省茶叶交易的一个缩影。这么多茶叶的从业者密集地在厦门聚集,是促进茶叶发展的生力军。“武夷茶王拍卖”走到厦门,特别这次有《厦门日报》的参与,是媒体和茶叶的结缘,不仅传播了整个活动,对武夷茶产业的发展也很有意义。
陈德华:
核心在品质
让好茶自己说话
记者:这次拍卖,由评审组挑选出不少好茶。不知做出好茶大致需要哪些条件?
陈德华:影响茶质量的方面很多,大体是环境、品种和制作几个方面。一是好环境:武夷茶非常讲究山场,环境给茶非常独特的天然滋味。比如岩茶,好的长在碎石里。种在田里的岩茶,产量有了,品质差了;第二是好原料。茶不能乱采,早晨的露水茶青脆脆的,好采省工,但是质量不好。所以再省力也不能用;另外是好制作:制茶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也不是随时都能完成的,茶师的经验和天气对制成品的品质都有很大影响。
记者:作为评审组成员,您对此次活动有何感受?
陈德华:我非常认同朱熹的富含因果哲理的那句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做好武夷茶,品质最重要。为什么武夷茶解放前就一直被推崇,源头就是品质。
适当的商业活动能促进产业的发展,如各类茶赛和这次的“武夷茶王拍卖”。在推动中,需要注重理性,专注茶的质量,这样在拍卖中好茶才能自己说话。茶是我国传统农产品,茶业则是惠农产业,特别在武夷山,是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现在茶产业面临着许多抉择,希望通过良性的竞拍,鼓励茶人,更注重科技的进步,走科技兴茶之路发展茶产业。
记者:对于厦门消费者买好茶,您有何建议?
陈德华:厦门是指标性的市场之一,如果茶能在厦门卖得好,基本来说质量都不错。这次拍卖的拍品,风格有异,适应不同的口味,还是依照个人的喜欢选择比较好。
文/本报记者陈思宇标签:
文章均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988133.com/view.asp?id=10042
- 评论:(0)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内幕、有真相!】